张家界“幸福天路”通向悬崖上的村落
发布: 2014-12-20 13:58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91次
近日,来自大山深处白马村等周围几个村民的电话,他们恳求记者去看看他们新修成的“天路”。
白马村在哪里?“天路”是什么?那里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带着好奇,记者一行决定走进这个号称“悬崖边上的村落”,看看那条“天路”。
“做梦都不敢想有条路通到家门口”
白马村位于慈利县南山坪乡,海拔高度900米以上。
当采访车驶进这片崇山峻岭时,我们发现这里到处是沟壑、溪流和悬崖。车行在路上,不时地来个180度的急转弯。往下看,驶过的道路犹如一条白带,缠绕在山腰。
这条看起来让人惊心动魄的公路,就是白马村村民口中赞不绝口的“幸福天路”。他们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山里过日子,想都不敢想有天会有条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白马村108户400多人,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980元。村里到外界只有一条1997年修筑的毛路,路很窄,当地人开玩笑说“狗子都不能过”。
路没修好,村里到南山坪有13.5公里,赶集需要3个多小时!山里娃要读书,为了抄近路,有的孩子和家长在大冬天里就冒险从山下结冰的河面上走过去。
在山上,村民最担心的是生病。有次,一位村民的媳妇难产,只得请了8个人抬到通水泥路的盐市村,再坐车去县人民医院。
村里经济贫困,很多外地的女子不愿意嫁过来,白马村成了附近有名的“光棍村”——村里近亲结婚者有之,结婚后女方跑路者也有之。
“扶贫扶贫,就是要扶真贫困村”
白马村群众的困难,南山坪乡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跟上级领导报告。2013年,这个问题再次摆在了慈利县委、县政府领导案头。
“老朱啊,白马村的问题只有靠你们交通运输局了。”县里领导找到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朱经伟,语重心长地跟他介绍了白马村群众的困难,要交通运输局承担起建设扶贫的重担。
朱经伟是个踏实肯干的人,二话没说就和县领导进村摸底子。一了解,不得了: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光打通与外界的公路就得几百万元!
这样的村庄怎么扶贫?修路的钱从哪里来?一连串的问题犹如一块块大石头,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
“大家不要怕,县里为什么派我们来啃这块硬骨头?那是因为信任我们。扶贫扶贫,不扶贫困山村一把,那扶谁去?”关键时刻,朱经伟站出来为大家打气,亲自牵头组建好了驻村扶贫工作组。驻村工作组员徐信等人不断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商议、筹划,摸清了家底,明确了扶贫工作思路,提出:要想帮助村民致富,还得先把道路修通并硬化!
悬崖边上修筑道路,困难可不少!
“路太险,没有人愿意过来运材料和施工。”徐信告诉记者,有次,一位司机不相信,试着拖了一车材料,得了900元运费,却爆了2个轮胎。筑基时,因为离悬崖太近,一些路段工人们只能吊着绳子,一点点地用石头垒上去。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这条13.5公里的道路顺利拉通!
“如果不是交通运输局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再花三辈子时间也修不起这条路。”谈起修筑道路的艰辛,68岁老人肖春初感慨不已。他说这是一条“天路”,只有神仙才能修成,没想到共产党的干部干成了。
“天路通了,幸福生活跟着来了”
“天路修到了家门口,幸福生活也就跟着来了。”在村民的眼里,“天路”寄托的就是幸福的生活。修路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时,村民们就乐坏了。修路期间,七八十岁的老婆婆,送茶的送茶,供饭的供饭。工人没地方睡,老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板拆下来了让他们睡。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共产党的好干部来帮我们修路了,我们一定打起精神配合好。
白马村的道路修通后,受益的不仅仅是白马一个村,还连通了大山里的大田村、盐市村、盐井村,使4个村近2000名群众享受到了交通的便利。
道路修建后,如一剂催化剂,开始迅速改变着这些悬崖上的村落面貌——山上数千亩的杜仲叶有人上门来收了;修建新房子、买摩托车的也多了;想买东西时,打个电话也有人送货上门了;老百姓种植烟叶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
“今年种了10多亩烤烟,明年打算种更多!”烟农唐泽亮开心地说,自从公路通了后,光运费就可以节约1000多块钱,日子就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白马村的村支部书记李志初告诉记者,慈利县交通运输局已经帮助村里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从贵州买来黑香猪幼仔,让村民大胆养殖;鼓励村民充分发挥村里高山、偏远、水田少、旱地多的特点,发展村民种植中草药、名贵苗木等;充分利用天然泉水资源,培植养殖石蛙大户……相信要不了多久,一个生机勃勃的白马村就会呈现在世人面前。(曾甲长 唐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