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启运的新年心愿
发布: 2014-1-29 14:14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01次
在海拔800多米的桑植县苦竹坪乡张家湾村,“天梯”已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也撩开了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山村的神秘面纱。春节临近,张家湾村的村民们是怎么过年的?他们对新的一年有什么期盼?1月24日,沿着整修好的便道,记者再度走进了张家湾村。
因为两处便道的修通,昔日跋山涉水至少一个小时才能抵达村里的路,行走起来已相对轻松了许多。约莫半小时后,记者抵达了张家湾村红鱼洞组。冬日的暖阳懒洋洋地洒在豁然开朗的山沟沟里,参差错落的田地里伫立着晒得枯黄的玉米杆儿,其间坐落着几间久经岁月的老式木质瓦房。这便是因经历了15年“天梯”求学路而被广为知晓的村里孩子余启运的家。
摆放着简单家具的堂屋里,15岁的余启运和8岁的妹妹余欣欣正趴在桌子上写着寒假作业。这天是农历小年,余启运说,一大早,父母便出门赶集买年货去了,60多岁的奶奶也下山去了亲戚家,只有爷爷在灶前伺弄着蒸得熏人欲醉的包谷烧酒。屋外的猪栏已经空了,养了大半年的三头年猪成了杂屋里挂满的腊肉,这些熏得油锃黑亮的腊肉,散发出浓浓的年味。
“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再爬过那架梯了。”在整修后的“天梯”便道上,余启运告诉记者,便道的修通的确为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方便。以前由于上下“天梯”不方便,村民们连家具电器都不敢买。自从便道修通后,他家又添置了几样现代化电器,爱美的妈妈甚至下山都穿起了高跟鞋。余启运的姑姑也说,正月里亲戚们来吃大女儿的回门酒,也用不着爬“天梯”了,自己的老脸上也多了些光彩。
晌午时分,通往村子里的山路上响起了嘈杂的人声,余启运的父母背着糖油面菜和日用品满载而归,同行的还有余启运的两个堂姐。余启运的二堂姐一直在浙江打工,年初出门年底归家,蓦然见到绝壁上多出来的这条路,虽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由得唏嘘感慨:“在外打工十年,每次回家爬‘天梯’都是心惊胆颤,今年终于走了一回踏实路。”
但便道的修通仍然改变不了村民们肩挑背驼的命运。“买了东西仍要背上山,收了粽叶仍得扛下山,孩子们的求学路依然艰难。”余启运说。而且,每年5到7月的汛期,溪沟里涨满了水,这条相对便捷的出山通道也就因此封闭,而另一条路则必须翻山越岭、攀爬岩壁,得费上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到镇上。
村里也曾经想过移民下山,然而,大部分村民却不愿意。老人们觉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很难接受”,大部分村民不愿意移民还是出于经济考虑,地广人稀的大山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粽叶销往全国,山里的木材也成了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村民们不愿失去“山”的依靠,修一条能通车的公路仍是村民们最大的梦想。
说起路,村民们虽想修路,却也颇感无奈。张家湾村地广人稀,全村19000多亩,只有398口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常住的就只剩下90几口。村主任刘兴阶说,村里有些组之间步行都要几个小时,村里修起路来,少说也要50公里,且全是在悬崖峭壁之间,工程量巨大,“三千万都未必修得成”。
“修路不仅成本太高,还要破坏大量的生态植被,而且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们出行不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行的苦竹坪乡政府纪委书记王川说,政府的设想是对山上四个组的170多名村民实行整体搬迁,希望村民们能着眼长远,从下一代的教育角度出发,认真考虑、研究移民搬迁问题。
所幸的是,以余启运和他的父母为代表的部分年轻村民已然有了搬出去的愿景。“我一定要走出大山。”在龙潭坪镇中学上初三的余启运告诉记者,他的新年愿望是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希望“凭自己的能力跳出这个山沟沟”,正如父母赋予他的名字般,从此开启一道全新的命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