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咸水村的美丽蜕变
发布: 2010-10-10 10:17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张家界旅游网 | 查看: 2363次
——张家界市政府办公室在咸水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纪实
美丽的金秋季节,在张家界市政府办公室建设扶贫村、市长赵小明建设扶贫联系点——慈利县许家坊乡咸水村建设扶贫工作即将圆满完成之前,笔者踏访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汽车在刚刚建成的与咸水溪平行的水泥公路上行驶,平缓舒坦,车窗外山村田园风光迎面徐徐展开。该村是典型的峡谷地貌,两条绵长的山脉平行延伸,咸水溪在峡谷间哗哗流淌着。山岭上生长着马尾松,山坡上的耕地生长着红薯、苎麻及各种时令蔬菜,山腰上和山脚下散布着村落。溪流两边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就像盛宴之后的餐桌,仍然能够想见丰收的景象。
近两年来,咸水村成为张家界市政府办公室建设扶贫村、市长赵小明建设扶贫联系点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贫困村到新农村的美丽蜕变——
穷在深山有远亲
咸水村因村内一眼咸水泉得名,位于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的东北部,与武陵源隔山相望。2008年,该村共394户1445人,国土面积10169亩,耕地面积1304亩,人均收入仅950元,是全乡最贫困最落后的村之一,也是全乡16个村中2个不通水泥公路的村之一。
天无绝人之路!2008年底,咸水村人自发兴修村级公路的愚公移山精神感动了四面八方的人,闻讯前来考察的市公路局、市扶贫办的有关负责人向赵小明市长做了汇报后,市长决定亲自挂帅,率领市政府办建设扶贫工作组到咸水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
根据赵小明市长的指示精神,张家界市政府办成立了咸水村建设扶贫工作组,由市政府办秘书长王立章任组长,市政府办纪检书记田发臣分管,市政府办调研员张楚阶任副组长,贺代平为驻村工作组员。2009年3月8日,工作组进驻咸水村,正式着手开展建设扶贫工作。6月5日,赵小明市长在咸水村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考察调研该村建设扶贫工作,并对建设扶贫规划进行审定。于是,以抓村级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咸水村建设扶贫工作迅速全面展开。8月27日,在旱情肆虐的紧急关头,赵小明市长又专程到咸水村考察受灾情况,并调拨35万元资金用于抗旱救灾工作。在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赵小明市长又多次下到咸水村考察建设扶贫工作,要求工作组进一步突出村情,联系实际,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和村级组织建设。
两年里,工作组负责人到咸水村检查指导建设扶贫工作30多次。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市政府办召开10多次建设扶贫专题工作会议,以确保咸水村建设扶贫工作整体推进。驻村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及时贯彻建设扶贫工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给咸水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工作组按照“五个好”的标准建设村级党组织,组织村支两委开展以“学理论,学科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主题的党员先进性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召开村支两委会、民主生活会和制定各项制度,加强对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通过发展党员和建党积极分子,组织理论学习培训,发展党员队伍,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健全了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计生协会、治安调解等组织;组织村干部到华西村以及本市建设扶贫工作先进村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适当调整村支两委成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目前,咸水村支两委由“人多力量小”变成了“人少力量大”的精干队伍。
夯实基础治穷根
咸水村以前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束缚。建设扶贫工作组自2009年3月8日进驻该村以来,以改善村级交通条件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开展。
长期以来,咸水村人一直苦于“行路难”。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简易公路长5500米,因路基窄、质量差,再加上年久失修,路面被过往车辆碾压成了轨道状,车辆无法畅通。村民在“轨道”上行走多有不便,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论天晴下雨,咸水村民都要穿“半筒靴”出入此公路。外村人嘲讽咸水村人说:“有铁路不见开火车,有水路不见开轮船。集镇上的半筒靴都让他们买完了!”比穿“半筒靴”更沉重的是,咸水村人的生产生活资料、农副产品的运输都要依靠肩挑背负。一句话,“行路难”成了咸水村人生产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2008年上半年,支两委换届选举给了咸水村人民一次转机,全村村民终于选出了决心彻底改变“行路难”的村官。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上任伊始,即大胆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工程。他们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帮助村民彻底改变以往“等、靠、要”和自甘贫穷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与村民一道拉开了故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心一意要把路修好。由于全村干群的努力,原来的砂石公路被拓宽到了4米至5米。然而,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咸水村人民要修通一条全长6.5的高标准水泥公路,毕竟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市政府办建设扶贫工作组,却将咸水村人民的梦想变成了灿烂的现实。他们为咸水村人民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实施通村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咸水村全长6.5公里通村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已基本竣工,总投资112万元。经检测,市公路局负责人评价说:“这是一条高质量的村级水泥公路,在全市属于一流水平。路面宽3.5米,不仅施工质量确保了高标准,而且平均每公里还修建了5个错车道,全线培护了路肩。”此外,工作组还投资10多万元新建组级公路1.5公里,新建桥梁4座,整修组级公路12公里。
现在,咸水村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出入车辆方便快捷,村民从此告别了穿“半筒靴”出入村道的沉重历史,终于能在外村人面前挺直腰杆走路了。
在兴修公路的同时,工作组投入资金108万元实施农网改造工程。该村共新装变压器2座,新架设高压线路2公里,改造低压线路14公里。如今,咸水村395户村民用上了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用电。
去年以来,工作组共投入资金14.7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该村新建蓄水池20个,总蓄水量达380立方米;整修水井20余口,架设输水管道1.7公里。现在,全村自来水入户106家,近500村民永远告别了饮水难的艰难岁月。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卫生环境,工作组组织10多万元资金,在全村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并与改厨、改厕、改栏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目前,全村已发展沼气池50口,村民们已经尝到了“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的循环经济的甜头。该村村民以燃烧柴草来取热供暖、家粪乱堆乱倒的生活陋习正在改变,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此外,工作组还投入40万元资金建成了集村部、学校、超市、卫生室于一体的多功能“咸水村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为该村村民解决就近就学、就医、购物等生活难题。
多元产业初长成
如果说工作组改善咸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给咸水村人民输血和医治穷根,那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就是为了帮助咸水村人民造血和发家致富。
2008年以前,咸水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稻谷和苎麻。由于苎麻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该村村民的收入非常有限。工作组根据咸水村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并结合市场行情,对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科学调整,确定了“一手抓稻谷种植,一手抓多元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2009年6月19日,工作组从市林业局和慈利县林业局请来几位专家,对咸水村发展油茶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咸水村地理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油茶生长。根据市、县林业部门的安排,咸水村现在已经试种了200亩油茶。
去年,工作组请来市蔬菜办、市福源旅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常住咸水村,专门为村民种植蔬菜提供技术指导。经过协商,福源公司还负责为村民提供蔬菜大棚和种苗,并负责蔬菜的收购和销售。“公司+农户”的蔬菜产业模式已在咸水村形成。到目前为止,该村蔬菜种植基地已发展到200亩,种植大户发展到6户。根据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村民种植习惯,该村有发展萝卜、白菜、茄子、辣椒、南瓜、香芋、高笋等本土品种蔬菜的优势。例如,该村13组的邓长波一家今年种植莴笋、青菜、辣椒等蔬菜4亩,平均亩产收益达到1万元左右。福源公司根据咸水村出产的蔬菜品质,准备包装“咸水南瓜”等一系列蔬菜品牌。
去年6月11日,工作组从市农业局请来两位农业专家到对咸水村进行苎麻种植情况调查。专家们一致认为,咸水村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栽种苎麻,苎麻产品有发展前途;栽种苎麻还能收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基于专家们的科学分析,工作组和咸水村支两委形成了咸水村今后应该继续稳定发展苎麻产业的共识。于是,工作组争取到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由市农业局出面帮助联系湖南省棉麻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华生公司,计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咸水村打造成华生公司的苎麻生产基地。目前,咸水村已对100亩苎麻基地进行了优良品种改造,华生公司派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村民们种植和管理苎麻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重建了发展苎麻产业的信心。
近两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多元产业的逐步形成,咸水村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明风尚正在形成。据初步预计,今年咸水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000元,在两年前的基础上将翻一番。这一切表明,建设扶贫工作组帮助咸水村人民书写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