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绝美风光“卖”到全世界
发布: 2016-1-13 11:03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65次
2015年,张家界接待游客50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30%,在全国同类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名列第一。
更为可喜的是,2015年张家界旅游主要指标增速创近10年新高,稳居全国非省会旅游城市前列,成为我省旅游经济最大亮点,在业界树起了一面旗帜。
攻坚提质,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
深冬暖阳里,武陵源区中湖乡“五号山谷”客栈老板陈玉林还在忙着招呼游客。而在两年前的这个时节,游客少之又少,他早已关门谢客了。
查阅张家界近10年旅游接待人次统计,除了“冰灾”的2008年“负增长”,还有2013年。数据显示,2013年1至5月,张家界旅游接待游客只有93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7.79%。
究其原因,客观上受当年政策环境影响,主观上则结构单一、产品短缺,市场竞争力弱。
2013年5月,张家界提出“六攻坚”,其中聚集人气的旅游升温攻坚居其首。7月,提出“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和“1656”行动计划,精心描绘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蓝图。
攻坚提质见行动。全球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打出旅游促销、航线拓展、提升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旅游客源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实行大交通和景区设施升级,旅游条件彻底改善。
2014年,张家界旅游走出低谷,接待人次增速达到12.8%;2015年,从春节旅游阳春“翩翩来”到火爆场面一再显现,“张家界增速”震惊全国同行。
剑指“短板”,构建“全域旅游”
巍巍天门山下,不到两年,老道湾景区成为业界新明珠。老板温作钱介绍,2015年,接待常德、益阳等周边地区前来休闲度假客人150万人次。这是张家界以转型剑指旅游“短板”的成功案例之一。
张家界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旅游消费不足、旅游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虽有人气但财气不旺。
2013年7月,张家界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区域上形成东线、西线、天门山对接中心城区的“三星拱月”态势,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留住游客,拉动消费,从而补旅游“短板”。
“全域旅游”让张家界生态和民俗资源有了用武之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健康产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户外休闲旅游也是张家界旅游转型重头戏之一。开辟12条户外线路,2015年接待户外休闲游客600万人次。
张家界财气越来越旺。旅游收入:2013年212亿元,2014年248亿元,2015年飙升到339亿元;接待过夜人数:2013年1425万人次,2014年1644万人次,2015年上升到2225万人次。
创意营销,聚焦全球目光
这个冬季,创世界多项纪录的“玻璃桥”合龙和征名,网站疯转,手机刷屏,让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游客量节节攀升,只为一睹真容。这就是创意营销带来的魅力。
其实,张家界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早已名满天下。
然而,张家界人却没有“啃老本”。从1999年飞机“穿越天门洞”开始,张家界就在不断吸引着全球目光,刺激着旅游市场的神经。尤其这两年,创意营销精彩纷呈,翼装飞行、高空走钢丝、激情速降等多个挑战赛不断走向国际化、品牌化;电影取景、乡村音乐、摄影大赛,让绝色风景更加妖娆,天下谁人不识张家界?
张家界知名度美誉度大增,游客纷至沓来。2015年,张家界航点到达城市从过去的22个增至35个,荷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14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铁路可直达国内100多个城市。
张家界旅游增速创近10年新高的背后,是张家界提质升级、大步迈向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铿锵足音。
(原载《湖南日报》1月7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