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庆丽:吃得苦霸得蛮的“女汉子”
发布: 2016-8-20 17:01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129次
“活着就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世界上最棒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靠自己’。”……这些话不是名家的座右铭,也不是教育家的哲理,它们只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写给自己加油打气的话。
这位女主人公今年38岁,中共党员。6年前,丈夫患上尿毒症,为给丈夫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数十万元的债。现在,丈夫每周到医院做3次透析,1次580元,每周1740元,每月6960元,每年83520元,6年来,丈夫治病已花了近50万元……治疗在继续,不知道哪天是尽头。但她永远快乐地面对生活,对丈夫不离不弃,发展产业吃得苦、霸得蛮,用感恩之心帮助别人,她就是永定区三家馆乡棕桥湾村妇女主任、远近闻名的“女汉子”瞿庆丽。
“知道丈夫病情那天,我感觉天都要塌了”
1998年,来自湘西的瞿庆丽,在张家界街上开了一间理发店,不久,认识了从事旅游工作的丈夫,婚后,女儿出生,一家人生活过得富足而舒心。正当全家憧憬着幸福生活之时,一件让全家人崩溃的事情发生了。
“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尿毒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6年前,丈夫因身体不适上医院检查,医生把瞿庆丽叫到一边,把丈夫患尿毒症的消息告诉了她。“听到医生的话,感觉天都要塌了,不是担心钱,而是丈夫太年轻,一辈子就要和重病打交道了。”
“不怕,只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癌症都可治愈。”在医院,看着心灰意冷和憔悴的丈夫,瞿庆丽给丈夫打气、加油,并时常用“只有把不顺看作理所当然,把暂时的困难当做生活的磨炼,才能从容应对。”等励志的话鼓励丈夫。
高昂的医药费,很快将家里的积蓄花光。无奈,她和丈夫、女儿从城里迁回乡下,在三家馆街上,开了一间小小的理发店,维持生计。
理发的钱只能供全家人勉强糊口,而丈夫每月近7000元的治疗费,钱从哪里来?虽说国家有大病补助,但还是满足不了治病所需。万般无奈,瞿庆丽向娘家开了口、向邻居伸出了手、向亲朋好友发出了求助……6年来,数十万元的债务,压得瞿庆丽喘不过气来。她拼命理发,债台却越筑越高。多少个夜晚,瞿庆丽躲在被窝里哭,可第二天一早,她又微笑着给丈夫、女儿做早餐,送女儿上学,送丈夫上医院做透析。
“你还年轻,何必守着这个家,让自己过得这么累。”知晓她情况的人,都劝她放弃,劝她从头再来。可看到病床上的丈夫和女儿,她决定好好守护这个家。
“再大困难勇敢面对,有付出你就有收获”
“靠别人,只能一时,靠自己,才是永远。再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有付出就有收获。”瞿庆丽决定不等不靠不要,她要做生活的主人。2014年初,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拂到棕桥湾村,瞿庆丽家成了该村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市教育局结对帮扶户。
在区党委政府、市教育局、乡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的帮助下,瞿庆丽拟定了精准脱贫计划:建一个家庭农场,流转村里闲置土地53亩开发成杨梅基地;承包村里舒家湾水库养鱼;另辟土地进行南瓜、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种植。
说干就干。1月份,在网上学习红薯、杨梅等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休闲农庄设计、整理杨梅基地;2月19日,赴千里之外的靖州考察杨梅树苗,4天时间开挖,亲自运回棕桥湾;3月13日,杨梅基地开耕;3月23日,挖山塘蓄水;3月26日,红薯下种;3月31日,玉米开种……瞿庆丽从小生活在城里,是个农盲,但她虚心向村里农业老把式学习,耕地、播种、除草、施肥……半年来,没送丈夫上医院的日子,她起早贪黑,上午将水库周边的杂草清理干净,中午赶回理发店理发,下午又来到玉米、红薯、南瓜、杨梅基地里,查看农作物长势,细心照料它们……如今,3000公斤玉米已上市,10000公斤南瓜已被预订,红薯长势不错,到年底光农产品预计可收入5万多元。另1418株杨梅苗长势喜人,10万尾鱼苗在水库亦快活生长。在瞿庆丽的精心呵护下,一个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家庭农场渐现雏形。
记得栽种杨梅苗那天,瞿庆丽一大早就来到杨梅基地,和工人们一起栽种杨梅苗,挖坑、放苗、刨土、压实、浇水……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历亲为。接连半个月,她几乎天天泡在基地里,晒破了皮、手起了粗茧、脚趾不小心被锄头砸出了个大血口子……她没叫一声苦。“妈,你已经请人干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动手呢?”在市民中读书的女儿回家看到妈妈皮肤晒得通红、细腻的双手变得粗糙、脚也受了伤,哭着问。“自己累,别人也累呀,如果自己能带个好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近了,活儿也会干得更好。”女儿听完不说话,也跟着在基地里干起来。
“这半年来,是我这辈子最开心、最充实、最有意义的日子,我懂得了家庭、人生、社会的意义,懂得了感恩。”7月12日,在棕桥湾水库,市教育局、永定区畜牧水产局、张家界军生农业将10万尾鱼苗免费送到舒家湾水库,看到鱼儿快活地游进水中,瞿庆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永远怀着感恩之心,与人帮助与己快乐”
8月6日,瞿庆丽又来到鸭坪敬老院给老人免费理发,20多位老人,她一剪就是一整天。每月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理发,瞿庆丽已坚持了2年多。
管理着全村的妇女计生工作,家里有病人要照顾,街上的理发店要维持,现在还有百余亩家庭农场要打理,瞿庆丽哪来的时间给老人理发。
“时间不够可以挤,关键是要有一颗关爱别人、感恩社会的心。”瞿庆丽向记者坦言,自丈夫患病以来,有人自发给家里捐钱捐物,学校给女儿办了贫困补助,村里也为丈夫办好了大病救助手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她想为别人做点什么。2014年6月,一个惠及鸭坪敬老院老人的计划出台,她决定每个月花1天时间上门为敬老院老人免费理发。
“理发后,看到老人竖起的大拇指和灿烂的笑容,心里乐开了花。”瞿庆丽记得,去年9月,她为老人理发时,其中一位老人递给她两个馒头,说:“辛苦了,吃个馒头吧!”看着老人慈祥的脸,内心顿时涌上一股暖流,泪水不停在眼眶里打转。
2014年入党后,瞿庆丽干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对有困难的村民,她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村里有位计生户需要上环,但就是不上。瞿庆丽上门做工作,经了解,才知道对方家里条件差,交不起上环的费用。家里最需要的就是钱,但瞿庆丽帮助垫付了费用,让对方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为村里首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以种植、养殖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瞿庆丽知道这是全社会关心扶持帮助她的结果。她心怀感恩,心中酝酿着一个更大的产业发展梦,那就是“等年底尝到农业产业发展甜头后,依托杨梅基地、水库养鱼,带动村里更多贫困户像她一样精准脱贫。”
“抛却烦恼,每天笑着面对早晨第一缕阳光。”8月9日中午,瞿庆丽在微信中留言,字里行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采访手记:丈夫生病不离不弃,债台高筑从不放弃,发展产业拳拳干劲……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瞿庆丽总是带着微笑迎接明天的太阳,且还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在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下,在建扶单位的帮扶中,她靠柔弱的双肩、一双理发的手、“靠自己”的信念,吃苦、霸蛮,建杨梅基地,种植玉米、南瓜、红薯等农作物,承包水库养鱼,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农业产业路。看到了产业致富的希望,她心底的善心和敢想敢拼的性格,又激发起她带动更多老百姓精准脱贫的热情。瞿庆丽,好样的,人一定要靠自己,才能打拼出一片新天地。我看好你,大家看好你,社会看好你,你一定行!(易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