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峰墙”审美比喻之“长城说”值得商榷
发布: 2014-1-28 17:17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238次
2014,进入“智慧旅游年”。1月16日“张家界新发现——绝美峰墙杨家界”北京新闻发布会后,张家界首次向全球推介“杨家界峰墙奇观”的消息随新老媒体混搭交互在飞速传播,“峰墙”景观引发热议。
张家界推介峰墙,多数媒体消息标题都用“长城说”。“长城说”集中在某一篇文章上。这篇文章以“两千年长城,亿万年峰墙”命题,借喻“长城”,甚至在“长城”概念立论后,牵扯出犹太“哭墙”,然后加上中国长城,推说出杨家界“峰墙”提出是“第三面墙”的论断。
“峰墙”景观引发热议,而这一审美比喻也马上遇到激烈争论。
一、天工与人工
记者访问了被戏称为“张家界策神”的谢方一老先生。今年66岁的谢方一说话直接简单,他认为杨家界“峰墙”是张家界山景中的“山珍”。他说,长城伟大举世公认,但杨家界“峰墙”审美不在“伟大”而是“神奇”。“峰墙”与“长城”不是一回事。
欣赏风景,其欣赏者的学养在一般游客来说是可以也应该充分包容的。但推介风景,尤其是对世界级地质公园的推荐描述,言说者的学养就应当有相应原则了。
张家界风景向世人展示,旅游开放三十多年,从林场蜕变、农民导游言说“看山”到今天,导游词一直在演变。最早曾有“恶人张万冲霸占山林”的故事,折射着老百姓的土改意识。像著名的“金鞭岩”,与之附丽的传说是“秦皇赶山”……迄今为止张家界山景的最成功言说也许是遇到电影《阿凡达》,扯上了“哈利路亚”!
恶俗的闹热与正经的门道,都能成为吸引力经济元素,这对一个旅游地的促宣来说也都本该包容。
但推介张家界“峰墙”,恰恰逢着“智慧年”,针对“长城说”像谢老先生这样的人就发声了。
二、允许自我颠覆
谢方一说,张家界旅游正处在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自我颠覆阶段,山海变幻的知性游、智慧游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的深度体验,正在颠覆旧的跑马三日的观光游,就是这些颠覆之一。
“峰墙”景观言说争论聚焦,是张家界在智慧旅游年的一个开场白。
谢方一称,以清晰的地质学概念聚焦推介杨家界“峰墙”与取材地质年代大数据酝酿电影《武陵谣》的科学写实,正在直逼和挑战《阿凡达》的科幻!
无须3D炫技似是而非的“哈利路亚”--天工巧夺、生态原创,只要把张家界真实的山海变幻展示在你眼前,三亿八千万年的地质史诗从“峰墙”破题开篇--就会够你心灵震撼!
谢方一称,已故地质学家陈国达《海陆无静止,风云任流迁》一文科学诠释了张家界地质地貌,这篇文章正是《武陵谣》史诗大片最原始的脚本。
有标新立异的观点说,旅游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玩”字。景区也好,行业也好,只要玩得起怎么玩法不管他。面对“峰墙”言说争论,谢方一老先生的观点是否具有代表性尚不可知,但站在“智慧旅游年”门槛上,“长城说”与“山珍说”各持导向亦未尝不可。正如《阿凡达》电影的影响力可以后馈于张家界的“哈利路亚”,明确针对“峰墙”、筹谋在先的地质史诗大片《武陵谣》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三、“峰墙”推介之“山珍说”
谢方一本人撰写过一篇文章《峰与张,一组识别张家界景区的二元复合理念》曾刊发在2000年第8期《中国策划》。过去三十多年里,张家界旅游的主流解说,是以地文传说与神话科幻杂糅的导游词,围绕着“峰”字来说风景,“峰墙”的概念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淡忘了。
谢方一说,“横看成墙侧成峰”是“峰墙”观赏的审美趣点。“峰墙”景观集中在杨家界天波府一带,相对于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整体,所占比例不大,所谓“物以稀为贵”,在三亿八千万年的漫长地质年代中,“峰墙”已成为一种绝版奇观。历来的统计数字一直说,张家界景区内石英砂岩柱峰有区内石英砂岩柱峰有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 最高峰为兔儿望月峰,海拔1264.5米……唯独未曾有过对“峰墙”的描述。峰三千、墙数堵--因为稀贵。故为“山珍”!
谢方一还说,出乎于山、异乎于山,这八个字主要是讲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游览张家界,一定不是看山,山有山的常态,张家界风景是非常态的。怎样非常态?若笋如剑,向天突兀,那不是山,是非常态的山,峰。这样非常态的山,相对于天下群山,自然是奇观,而“峰墙”那就是“奇观中的奇观”了。
“峰墙”有很多观赏点。在三亿八千万年的海陆变幻中,古海、台地、方山、峰墙、峰林……各自彰显张家界风景原始载体与外力雕凿的序列关系。今天,我们若以知性审美去张家界看风景,不再是三日游走马观花,而是凝神静气从“峰林”开始,溯踪“峰林”前的古海、方山、台地,而后才是“峰墙”的子孙后辈三千峰林,这是一种三亿八千万年的动态阅读,相对于百岁人生,能找到这样体验,又何其难得!
谢方一解释说,在张家界武陵源大景区中,“峰墙”景观的散布并不小,只不过不同的“峰墙”有不同形态。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识别地标,张家界有一处景点叫做“御笔峰”。独具风姿的“御笔峰”,是方山台地四向剥蚀并受重力作用,风化散落、滑坠崩塌,剩余下来的寿星级老残体。
时下可供直观的“峰墙”在杨家界,是方山台地双面剥蚀的结果。在这些平行排列着的奇异的“峰墙”中,我们顺着墙体底部往上看,可以看到某些“墙”的端部依然曝露出雏蜂。真不知要在过多少年月,这些发育的雏峰才会“老”成“御笔峰”那个模样!
在峰林与方山台地之间,还有单面的山墙如“百丈峡”。那是在张家界武陵源大景观中的一道南北向地槽的西侧,刀劈一般的绝壁陡墙。“墙”的另一面背部连着台地,属于巨大无比的半边墙,在人类眼中要发育成峰林几无可能。
除非观赏电影《武陵谣》或许能向我们展示一种更为恢弘的动态,否则我们只能看见三亿八千万年的一瞬。人的短暂生命很难见证这样惊心动魄的地质史诗。那么,世界上有谁能见证这样的山海变幻?
据说可能有,如“娃娃鱼”大鲵者。谢方一说,大鲵将是三亿八千万年地质史诗大片《武陵谣》的主要出演角色之一。(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