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陷入走形式怪圈
发布: 2012-9-27 20:54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13次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车马劳顿,还须强作欢颜对着镜头笑一笑”!有人形象地总结中国的跟团游,旅游不仅没有达到增长见识、放松休闲的效果,反而劳心费神,比工作还累,旅游徒具形式。
想想,游客们从早到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看规定的景点,你不想强装笑颜,拍照走人又能如何?接下来,还要吃规定的饭菜,住规定的宾馆、逛规定的市场,系列“规定”动作,又让人如何放松得下来?
倘若遇到正规旅行社,这些“规定”能够完全按照合同规定全部兑现,那还算是你的幸运,要是碰上无良旅行社,“规定”被打了折扣,承诺的“四星”酒店变成了“三星”,八菜一汤成了四菜一汤,一小时购物变成了三小时,那就更惨了。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河流山川,多姿多彩,名胜古迹,如诗如画。但中国旅游业似乎并没有大国气象,地方政府将旅游资源开发混同土地开发,过度注重眼前利益,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导致热门景区门票连年上涨,旅游消费在国民消费中仍算奢侈,难以惠及大众。
即便是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旅游消费者,他们在经济上可能先享有旅游资源,但同样不完全具备成熟的旅游心态,过于浮躁,疲于奔命。“多快好省,到此一游”即获满足。而且越是热门的景区,越是趋之若鹜,很少因为热门或冷门景区降价改变路线错峰出行,与地方政府热衷“门票经济”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旅游业的一大怪圈。
最近网友对“门票降价”的热议,再次证明了这种怪圈的存在,前两天,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批降价景点,网友立刻痛批“降价的只有冷僻景区没有5A等热门景区”,发改委马上出来解释,称原本有一批降价景区已达到4A标准。
你看,无论游客还是官方,还是地方政府部门,对景区的级别、名气、门票都显得过于倚重,反而让旅游的休闲本质被忽视,让旅游开发成为高成本的面子行业,休闲岂能不流于形式?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恐怕即便是徐霞客也只能拍照走人,李白也毫无心情写诗了。
本来,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旅游出行的愿望更强烈了,随着劳动制度的完善,老百姓可支配的假期也越来越多,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享受生活,但是,如果没有旅游观念的转变,即便是有钱,有时间,你仍然无法体验到旅游的最美妙享受,很容易徒具形式。
其实,要转变观念的远不止游客,还有政府旅游开发部门,很显然,地方旅游不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而只能是地方利益的铺路石,在如此澄澈的语境下,旅游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的奢侈品消费。评论员 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