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打响旅游升温战 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发布: 2011-4-07 13:30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212次
2010年,在株洲市民心目中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株洲市发起了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唱响了株洲市2010年发展主旋律,构成了株洲市2010年前进的推动力,也成为株洲市追求绿色发展、致力“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当人们回望梳理这段历程时会发现,“三大战役”的开展给株洲人带来了丰硕的“战果”,其中,旅游升温战的“战果”尤为醒目。
一座工业名城为何要将旅游作为一场事关全局的战役来打?这座城市如何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战线取得骄人的战绩?发展旅游的选择,体现了这座城市决策者怎样的现实思考和战略远见?
战略决策尽显发展眼光
作为解放初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基地之一,株洲堪称工业名城。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新中国工业史上的100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时至今日,株洲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
然而,长期的工业发展也给株洲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03年至2004年,该市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严峻的现实迫使株洲在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上寻找平衡。近年来,株洲先后关停90多家污染企业、113条污染生产线,拆除城区烟囱284根。目前,该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稳定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有力的措施换来了丰厚的回报。短短几年,株洲便奇迹般地抹去“尘垢”,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株洲变了,不再只有钢铁的交响,也有了悦耳的鸟语、扑鼻的花香。看着城市喜人的变化,株洲市的决策者对城市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株洲的发展不仅需要工业,也需要新的城市品牌。经过调研,株洲市于2009年底提出了三大战役概念。
三大战役概念提出之初,许多株洲人对旅游升温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大吃一惊,质疑声随之而来——对历来由工业主导的株洲而言,旅游有这么重要吗?
面对疑问,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反复强调:打好旅游升温战,是深化“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株洲需要一种新的产业,需要新的经济结构。旅游业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必然会提升城市知名度,带来新的战略投资者,成为富民强市的有力推手。
株洲人从解释中读懂了变化的必要:2007年,国务院批复确定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在“两型”发展之路上,株洲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古、绿、红、蓝”,演绎丰富旅游资源
具有浓厚工业色彩的株洲,其实是一座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城市,株洲人将之归纳为“古、绿、红、蓝”。
——株洲不仅有“华夏第一陵”之称的炎帝陵,同时还拥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山文化”遗址、西汉时期的茶王城遗址等景点景观。据统计,株洲市内共有文物古迹16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17项。
——株洲市的炎陵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亚洲之最、海拔2122米的神农峰被誉为湖南第一高峰、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内分布着560公顷的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群落。
——株洲市的炎陵、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工农兵红色政权旧址、毛泽东与朱德首次会面旧址、毛泽东第一次主持连队建党旧址等,构成了株洲红色文化的长廊。
——株洲工业旅游景点引人注目。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红官窑”、50年代苏联援华专家楼、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南车株机……无不闪烁着工业的蓝。
同时,作为发展旅游的必备条件,株洲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株洲地处华南中心,是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国道、320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交汇处,武广高铁穿城而过,新建成的长株高速使株洲到长沙黄花机场仅有20多分钟的车程,岳汝高速、炎睦高速和沪昆高铁等正在加紧建设。
株洲的城市功能也日益完善。该市统筹抓好城市道路、能源、供水、供电、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星级饭店也从2001年的15家发展到目前的35家,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项目建设,旅游升温战的重要推手
今年5月1日,湖南省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的第一个主题公园即将在株洲建成并接待游客,总投资达150亿元的项目是株洲市旅游发展史上投资额度最大的项目。
该项目占地500公顷,包括3个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1个旅游商业小镇、4个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将会带动株洲旅游休闲、酒店、地产等相关产业大发展。
2010年,株洲城建史也翻开重要一页,城市建设中的华强基地、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职教城等四大“百亿工程”同时进入高潮。四大工程建成后,株洲将增加歌剧院、博物馆、休闲健身广场、高科技体验等景点。
投资100多亿元的神农城项目以炎帝神农文化为主题,精心布局与炎帝文化相关的九大建筑与景观,集旅游、祈福、节庆等多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
定位于“东方莱茵河”的株洲湘江风光带,充分利用株洲自然与人文资源,着力打造精彩的“一江两岸十景”,同时配套修建沙滩排球场、抛石滩、极限运动场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湘江岸边一道迷人的风景。
以四大“百亿工程”为标志,项目建设成为株洲打好“旅游升温战”最有力的推手。
据统计,株洲市2010年确立重点旅游项目35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并形成了10个主战区,旅游项目建设呈现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初战告捷,旅游持续发展可期
2010年,作为工业名城的株洲,旅游第一次被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提出来,旅游升温战也初战告捷,全年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7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30.26%,增长幅度之大,备受业界瞩目。
这一年,作为工业名城的株洲,各种精彩的旅游活动也连接不断:株洲旅游摄影大赛、首届油菜花休闲旅游节、“湖南省民间拳王争霸赛”、 “节节高”挖笋节、海峡两岸首届炎帝神农文化祭祀大典……各项特色旅游活动给株洲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其中,一个“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活动,就在短时间内给仙庾岭风景区带来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
作为“旅游升温”战略的延续,今年的“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已经确定在株洲举办。以该活动为契机,株洲市开展了系列准备活动。在旅游宣传上,加强了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株洲旅游的宣传力度;在旅游营销上,该市抓住武广高铁和衡炎高速、长株高速通车的机遇,前往湖北、江西、广东、台湾等新老客源市场举办专场旅游推介会,积极深化与武广高铁沿线粤、鄂、赣3省的旅游合作,力争尽快与之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的战略合作格局。
步入“十二五”,株洲市旅游升温战正在向纵深推进。目前,该市正在修编《株洲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株洲市旅游品牌营销规划》、《株洲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规划,炎帝陵创建国家5A景区、神农谷及酒埠江创建国家4A景区、芦淞服饰城创国家3A购物旅游区的工作在稳步推进。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株洲将建设成为全球华人心驰神往的神农福地、神州游客争相追随的快乐洲城,一个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将崛起在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枢纽地段。到2015年,株洲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将分别达到170亿元和2700万人次,旅游产业占GDP比重将达到7%。
热度不减的“旅游升温战”,使株洲找到了发展的绿色坐标,也见证了工业名城株洲“转方式、调结构、求发展”的前进努力,见证着这座曾经的工业污染城市,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低碳、绿色的“两型”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当人们回望梳理这段历程时会发现,“三大战役”的开展给株洲人带来了丰硕的“战果”,其中,旅游升温战的“战果”尤为醒目。
一座工业名城为何要将旅游作为一场事关全局的战役来打?这座城市如何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战线取得骄人的战绩?发展旅游的选择,体现了这座城市决策者怎样的现实思考和战略远见?
战略决策尽显发展眼光
作为解放初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基地之一,株洲堪称工业名城。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新中国工业史上的100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时至今日,株洲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
然而,长期的工业发展也给株洲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03年至2004年,该市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严峻的现实迫使株洲在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上寻找平衡。近年来,株洲先后关停90多家污染企业、113条污染生产线,拆除城区烟囱284根。目前,该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稳定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有力的措施换来了丰厚的回报。短短几年,株洲便奇迹般地抹去“尘垢”,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株洲变了,不再只有钢铁的交响,也有了悦耳的鸟语、扑鼻的花香。看着城市喜人的变化,株洲市的决策者对城市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株洲的发展不仅需要工业,也需要新的城市品牌。经过调研,株洲市于2009年底提出了三大战役概念。
三大战役概念提出之初,许多株洲人对旅游升温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大吃一惊,质疑声随之而来——对历来由工业主导的株洲而言,旅游有这么重要吗?
面对疑问,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反复强调:打好旅游升温战,是深化“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株洲需要一种新的产业,需要新的经济结构。旅游业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必然会提升城市知名度,带来新的战略投资者,成为富民强市的有力推手。
株洲人从解释中读懂了变化的必要:2007年,国务院批复确定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在“两型”发展之路上,株洲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古、绿、红、蓝”,演绎丰富旅游资源
具有浓厚工业色彩的株洲,其实是一座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城市,株洲人将之归纳为“古、绿、红、蓝”。
——株洲不仅有“华夏第一陵”之称的炎帝陵,同时还拥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山文化”遗址、西汉时期的茶王城遗址等景点景观。据统计,株洲市内共有文物古迹16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17项。
——株洲市的炎陵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亚洲之最、海拔2122米的神农峰被誉为湖南第一高峰、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内分布着560公顷的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群落。
——株洲市的炎陵、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工农兵红色政权旧址、毛泽东与朱德首次会面旧址、毛泽东第一次主持连队建党旧址等,构成了株洲红色文化的长廊。
——株洲工业旅游景点引人注目。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红官窑”、50年代苏联援华专家楼、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南车株机……无不闪烁着工业的蓝。
同时,作为发展旅游的必备条件,株洲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株洲地处华南中心,是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国道、320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交汇处,武广高铁穿城而过,新建成的长株高速使株洲到长沙黄花机场仅有20多分钟的车程,岳汝高速、炎睦高速和沪昆高铁等正在加紧建设。
株洲的城市功能也日益完善。该市统筹抓好城市道路、能源、供水、供电、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星级饭店也从2001年的15家发展到目前的35家,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项目建设,旅游升温战的重要推手
今年5月1日,湖南省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的第一个主题公园即将在株洲建成并接待游客,总投资达150亿元的项目是株洲市旅游发展史上投资额度最大的项目。
该项目占地500公顷,包括3个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1个旅游商业小镇、4个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将会带动株洲旅游休闲、酒店、地产等相关产业大发展。
2010年,株洲城建史也翻开重要一页,城市建设中的华强基地、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职教城等四大“百亿工程”同时进入高潮。四大工程建成后,株洲将增加歌剧院、博物馆、休闲健身广场、高科技体验等景点。
投资100多亿元的神农城项目以炎帝神农文化为主题,精心布局与炎帝文化相关的九大建筑与景观,集旅游、祈福、节庆等多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
定位于“东方莱茵河”的株洲湘江风光带,充分利用株洲自然与人文资源,着力打造精彩的“一江两岸十景”,同时配套修建沙滩排球场、抛石滩、极限运动场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湘江岸边一道迷人的风景。
以四大“百亿工程”为标志,项目建设成为株洲打好“旅游升温战”最有力的推手。
据统计,株洲市2010年确立重点旅游项目35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并形成了10个主战区,旅游项目建设呈现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初战告捷,旅游持续发展可期
2010年,作为工业名城的株洲,旅游第一次被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提出来,旅游升温战也初战告捷,全年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7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30.26%,增长幅度之大,备受业界瞩目。
这一年,作为工业名城的株洲,各种精彩的旅游活动也连接不断:株洲旅游摄影大赛、首届油菜花休闲旅游节、“湖南省民间拳王争霸赛”、 “节节高”挖笋节、海峡两岸首届炎帝神农文化祭祀大典……各项特色旅游活动给株洲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其中,一个“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活动,就在短时间内给仙庾岭风景区带来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
作为“旅游升温”战略的延续,今年的“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已经确定在株洲举办。以该活动为契机,株洲市开展了系列准备活动。在旅游宣传上,加强了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株洲旅游的宣传力度;在旅游营销上,该市抓住武广高铁和衡炎高速、长株高速通车的机遇,前往湖北、江西、广东、台湾等新老客源市场举办专场旅游推介会,积极深化与武广高铁沿线粤、鄂、赣3省的旅游合作,力争尽快与之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的战略合作格局。
步入“十二五”,株洲市旅游升温战正在向纵深推进。目前,该市正在修编《株洲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株洲市旅游品牌营销规划》、《株洲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规划,炎帝陵创建国家5A景区、神农谷及酒埠江创建国家4A景区、芦淞服饰城创国家3A购物旅游区的工作在稳步推进。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株洲将建设成为全球华人心驰神往的神农福地、神州游客争相追随的快乐洲城,一个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将崛起在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枢纽地段。到2015年,株洲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将分别达到170亿元和2700万人次,旅游产业占GDP比重将达到7%。
热度不减的“旅游升温战”,使株洲找到了发展的绿色坐标,也见证了工业名城株洲“转方式、调结构、求发展”的前进努力,见证着这座曾经的工业污染城市,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低碳、绿色的“两型”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