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我们不惹事 但也不怕事
发布: 2014-3-30 11:38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99次
当地时间3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自觉选择,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天下午,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在德国总理默克尔丈夫绍尔陪同下来到柏林音乐学院参观。彭丽媛观摩了声乐课,并同师生交流,表示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希望两国音乐院校加强交流。
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习近平指出,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习近平表示,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习近平表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表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期待两国制造牵手
习近平指出,未来5年至10年对中德来说都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相信,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
习近平最后表示,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习近平演讲所引名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见李贺《雁门太守行》)
●国虽大,好战必亡(见《司马法》)
●和而不同(见《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论语》)
●大邦者下流(见《道德经》。寓意为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见《战国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德国谚语)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德国文学家莱辛)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德国前总理勃兰特)
●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
■答问
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演讲结束后,习近平还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
在回答关于中国改革的问题时,习近平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已经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正在逐项落实。
在回答关于中国国防预算的问题时,习近平表示,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在回答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对周边国家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是好的。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用歌德作品回应“中国威胁论”
专家认为,这次演讲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正面回应,是从中华文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等方面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系统的阐述。
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一些西方人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只能再次证明: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墨菲斯托”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人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说,习主席这样的表达很接地气。“演讲没有自说自话,而是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引用家喻户晓的德国名言和事例,直抵人心,易于接受”。崔洪建说,科尔伯基金会是一个没有党派色彩、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基金会。
■会谈成果
中德宣布建立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就中德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关系发展进一步确定了方向。
习近平建议双方:第一,政治上做可以信赖的朋友。第二,经济合作要实现质的跨越。第三,加强人文交流。第四,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有效沟通,共同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外交解决。第五,共同致力于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区建设联合可行性研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欧贸易和投资争端。
会谈后,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两国领导人还共同会见了记者。习近平表示,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驶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