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纪念桑植起义90周年
发布: 2018-4-02 12:25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127次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90年前,响彻在桑植县城上空的枪声,就像春天里的惊雷,为人民壮胆,让反动派胆寒。1928年4月2日,由中共中央直接策划,贺龙、周逸群等领导发动的桑植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又一次伟大壮举,是对井冈山斗争和湘南、湘东及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有力策应和配合。桑植起义创建了红四军(红二军),发展为红二军团;开辟了湘鄂边苏区,发展为湘鄂西苏区。桑植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闪耀着永恒的历史光辉。
(一)“桑植起义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制定出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使全党没有为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而惊慌失措,重新鼓起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勇气,并把发动湘鄂粤赣4省农民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前最主要的任务。1927年8月23日,《中央复湖南省委函》指出:“湘西工作也要有相当的准备,如政治上的宣传,军事上的联络和组织土匪农军等,以备如果鄂省那一部队能到湘西时之大暴动。”8月29日,中共中央制定了《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1927年9月和12月爆发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失败后,中共中央开始筹划全国第二次武装暴动,期望两湖(湖南、湖北)地区能够发动新的武装起义,开创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对举行新的暴动怎样实施才能成功,中共中央曾作过多次专题研究,把暴动的厚望寄托在湘鄂西地区。12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立即暴动给湖南省委的信》指出:“在湘西党的力量和工农的力量虽然比较薄弱,然而常德以上,沅澧一带,客观的环境——统治者之复杂和内部的冲突,比较别的地方好,贺龙在那一带颇有历史关系……你们应派人去利用这些条件……尽可能形成一个割据局面。”
南昌起义部队南撤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起义军总指挥贺龙经香港秘密到达上海,开始谋划新的革命斗争,并多次向党中央提出返回家乡重建武装的请求。贺龙的想法与中共中央的意图不谋而合。12月下旬,在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派李维汉(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何资深(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周逸群(贺龙入党介绍人)等找贺龙座谈。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割据湘鄂西是中共中央在全国各地组织武装暴动、实行分区割据的整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湘鄂西地区分成若干区域实行暴动,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发挥在南昌起义后回到湘西的原第二十军军事骨干的作用。12月28日,中央第十次常委会议讨论贺龙回湘后的行动计划,会议记录写道:“割据问题从哪里发端……应以桑植、大庸、石门、慈利四县为根据地。(这一带)地势是很好的。桑植虽无党,但军事上有把握。大庸,过去农民是有斗争的。慈利亦然……”192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贺龙返湘,并组建中共湘西北特委,以加强对暴动的领导,特委书记郭亮(后改由周逸群任特委书记),委员为贺龙、周逸群、柳直荀、徐特立。
为尽早实施中共中央赋予的战略计划,1928年1月11日,周逸群、贺龙、卢冬生(中共中央交通员)等,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离开上海,西进武汉,转战荆江,历经艰险,于2月28日夜到达桑植洪家关。随即,进行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起义等各项筹备工作。3月下旬,组建了中共桑植县委,开展了一系列组织、宣传活动,在短时间内组建起3700余人的革命武装力量。1928年清明节前夕,湘西北特委在洪家关宣布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军长,打出湘鄂边区第一面红色军旗。4月2日,工农革命军分三路向桑植县城逼进,一举攻克桑植县城。4月3日,湘西北特委在县城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宣布成立桑植县革命委员会,随即接管了国民党桑植县政府,开始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桑植起义及湘鄂边地区的武装斗争。桑植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处境艰难,由于敌人严密封锁,经常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先后派出4批党的军事干部赴湘西寻找贺龙和工农革命军,均未如愿;贺龙也派卢冬生赴上海找党组织汇报。1928年11月,邓小平起草的《中央给贺龙同志信》带到桑植、鹤峰边界。信中传达了党的六大决议精神,对贺龙部顽强奋斗和牺牲精神表示衷心的敬意,并就游击战争的任务、方针及前途等问题作出指示,明确了开辟湘鄂边苏区的正确道路。1929年5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致贺龙和湘鄂西前委《关于湘鄂西苏区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信带到湘鄂边。指示信着重介绍了毛泽东、朱德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对桑植起义的最终胜利及湘鄂边苏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桑植起义创建了红四军,发展为红二军团,这是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工农红军,进一步扩大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桑植起义开辟了湘鄂边苏区,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最早的苏区之一,发展为湘鄂西苏区,与鄂豫皖、湘鄂赣苏区互为犄角,守望相助,起到策应配合的作用,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三大苏区之一。
历史上,包括桑植县在内的湘西地区,长期以来,人民深受压迫,生活艰难,民风强悍,富于反抗精神和斗争传统。大革命时期,一大批桑植儿女追随贺龙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处于危难的历史关头,北伐名将贺龙挺身而出,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拉拢,毅然决然地选择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及其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成为共产党倚重的重要武装、各方实力争取的核心人物、保护共产党人的坚强力量,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帅和主力军。1927年8月1日,贺龙率家乡三千子弟参加南昌起义建功勋。“人民军队作为武装力量的第一次列队,贺龙及其他率领的部队构成了我军最为壮观的阵容。”②桑植起义时,包括参加南昌起义后返回家乡的指战员在内,以桑植县为主的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3700多人集聚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
桑植起义后贺龙率部转战湘鄂边境,对起义部队先后进行了多次整编,1928年8月,部队集中在桑植县罗峪进行整编,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是桑植起义从失利逐步走向胜利的关键性转折,是工农革命军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单纯的军事行动逐步走向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军事工作相结合的新阶段。1929年1月,第四军占领鹤峰县城,成立鹤峰县苏维埃政府,成为桑植起义发展的重要一步,积累了农村武装割据的初步经验。2月,工农革命军集结到桑鹤边界的杜家村再次整编,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5月,按照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经验,红四军再次整编,从此,开始执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其间,红四军扫清割据桑、鹤的障碍,协助鹤峰县委开展土地革命,鹤峰红色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6月,红四军由鹤峰南进桑植,再次攻占桑植县城。7月,国民党军陈渠珍部逼进桑植,贺龙诱敌深入,率红四军先后取得桑植南岔、赤溪河大捷,为桑植起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红四军发展到4000余人。至此,桑植、鹤峰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苏区正式形成。“从全国来说,那时最大的苏区有6个,即赣西南、湘鄂赣、赣东北、湘鄂边、鄂东北、闽粤赣。”③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斗争,在湘鄂边建立起一支经过战斗锻炼,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基础的人民武装力量;“创造了与朱德毛泽东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李文林式(东固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式(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并列的贺龙式革命根据地模式。”④ 贺龙等领导开辟湘鄂边苏区的同时,周逸群、万涛、段德昌等领导创建了洪湖苏区,组建了约7000人的红六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30年3月,贺龙率红四军(4月改称红二军)东下洪湖。7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南平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红二军团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万余人。至此,湘鄂边苏区和洪湖苏区连成一片,湘鄂西苏区正式形成。“它地跨长江两岸和洞庭湖区,直逼武汉重镇,又为‘湖广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因而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构成了心腹之患的威胁,在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⑤
(三)90年前爆发的桑植起义,蕴含着历久弥新、永耀光辉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我们要大力弘扬桑植起义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将其转化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弘扬桑植起义革命精神,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桑植起义从酝酿和准备、组织和发动,到影响和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弘扬桑植起义革命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桑植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环境最艰苦、道路最曲折的起义之一。在起义后一年多的战斗中,工农革命军历经三起三落,在敌强我弱、给养缺乏、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经生死考验,直到最后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树立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信念。
弘扬桑植起义革命精神,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养育了党和人民军队,老区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红军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满怀感恩之心,回报老区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弘扬桑植起义革命精神。
就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实事求是,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桑植起义的组织发动,在坚持党的领导和“造成暴动割据局面”的前提下,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旧式的农民武装组建起义的基本队伍,在斗争中逐步改造,直至取得最后胜利。这种形式的武装起义在土地革命初期是少有的,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新的成功实践。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破解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精神,开创未来,这是对桑植起义的最好纪念。
① 刘雁声:《桑植起义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② 陈先义:《贺龙元帅的数千名族亲烈士》,《北京日报》,2008年3月31日;
③ 石仲泉:《湘鄂西苏区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苏区研究》2016年第1期。
④ 向凤毛:《论湘鄂边苏区的历史地位》,《苏区研究》2017年第1 期;
⑤ 石仲泉:《湘鄂西苏区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苏区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