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之陈文耀
发布: 2012-12-05 15:33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072次
张家界高山之巅44岁优秀乡村代课老师教40个学生-无工资无三金无钱娶妻是光棍-文/图 周芦屾
湖南张家界,一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拥有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也拥有世界上最美的师魂。
他是大山深处、高山之巅的优秀乡村代课教师,教学成绩多年来荣获乡镇多门学科第一名。
他是扎根农村、手握犁耙的文学青年,清新的文字曾经沾满泥土的芬芳飞往各级报刊。
他是自考大学生,土家山寨的“钻石王老五”,一位尚是处子之身的资深光棍。
他是全乡唯一的代课教师,没有工资,没有三金,教着高山界上40名可爱的学生。
他叫陈文耀,今年44岁,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打鼓泉乡廖家院村小学唯一的老师。
【引子】乡党委书记带队的红网网友爱心助学之旅撩开了大山深处优秀乡村教师的神秘面纱。
2012年11月14日,寒冬已经来临的一个普通日子,一个网名叫做“土家老龚”的乡党委书记带领一大帮子红网网友,直奔大山深处的打鼓泉乡廖家院村小学而去。宛如一股暖流,席卷了廖家院村小学唯一的老师陈文耀和他的40名学生,让他们的心里暖烘烘的。乡党委书记名叫龚召君,曾经也是一名老师,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打鼓泉乡的带头人,一名群众基础良好的年轻女性干部。对陈文耀关爱有加的桑植县打鼓泉乡中心学校校长张贤举,也一路随行。
这次爱心助学之旅之后不久,通过网友们的发帖,把一个默默无闻地扎根在大山深处的优秀乡村代课教师陈文耀,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于是,循着红网网友的爱心足迹,便有了我们跋山涉水,翻越重重大山,抵达高山之巅,深度采访陈文耀老师的寒冬难忘之旅。
【第一章】寒门学子陈文耀:翻越重重大山的求学之路,延续着追求尊严的人生之路。
陈文耀,男,土家族,1968年12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打鼓泉乡陈家院村。身份证号码430822196812249477,今年44岁,身高152cm,体重50kg。父亲名叫陈启玄,1996年10月因为罹患癌症而病逝,时年56岁。母亲名叫钟冬香,今年70岁,年迈多病,基本丧失劳动力。
陈文耀出身贫寒,家中有兄妹五人,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陈文耀在家中排行第三。
8岁那年,陈文耀才开始发蒙读书,先后在陈家院村小学、打鼓泉乡中心完小读完了小学课程。1985年7月,已经年满16岁的陈文耀终于初中毕业。那一年,整个打鼓泉乡,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考上高中,陈文耀也不例外。
农村的孩子,要想走出逶迤连绵的重重大山,只有两条路,一是当兵去军营磨炼,二是读书考上大学。陈文耀身材瘦小,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第一条身高,就达不到标准。陈文耀的母亲钟冬香,这位从邻村榆树坪村嫁过来的土家妇女,发誓砸锅卖铁也要送陈文耀继续去复读。打鼓泉乡中学教学成绩不好,就去教学质量好的廖家村镇中学(桑植县第六中学)读书。一条艰难的求学之路,就这样摆在了陈文耀的面前,没有选择的余地。
那个时候,从打鼓泉乡陈家院村前往廖家村镇中学的路途,没有直达公路,需要翻越妖气洞、老庄坡、苗寨等大山村寨的崇山峻岭。对于一个16岁的大山少年来说,这是人生的跨越,也是生命极限的挑战。徒步爬坡,翻越大山,穿越悬崖,横跨溪沟。从1985年9月1日开学至1986年6月18日中考结束,陈文耀在这条单程距离超过30华里的求学之路上,多次被荆棘刮坏破旧的衣裳,多次因为天黑还赶不回家而心里充满绝望。
没有布鞋,没有解放鞋,没有运动鞋,更没有皮鞋。只有草鞋!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在大冷的冬天,陈文耀裹着脚布,穿着草鞋,用稻草绳捆着破旧的棉袄,扛着一周的口粮——一麻袋红薯,徒步翻山越岭,前往学校去读书。回想起三儿子陈文耀一步步远去的,慢慢缩小的求学背影,逐渐消失在对面的山垭,坐在我们面前接受我们采访的陈文耀年迈的母亲钟冬香,竟然老泪纵横,痛哭失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9月1日,陈文耀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桑植县第一中学高中部。
可是,寒门学子,基础薄弱,加上重度眼疾的严重影响,1989年夏天,陈文耀在高考中以微弱分差而名落孙山。不服输的陈文耀回到家里,刻苦自学了一年,通过自考,1990年夏天考上了张家界市广播电视大学(原名大庸市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学制两年,1992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
【第二章】代课教师陈文耀:全乡唯一的代课教师,无工资,无三金,自收自支,自生自灭。
大学毕业后,身材矮小的陈文耀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门路、毕业不包分配,不得不回到大山深处的陈家院村,务农两年。1994年10月,打鼓泉乡榆树坪村小学空缺一名代课老师,陈文耀应邀来到这所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自此与教书结缘。1997年2月,陈文耀主动辞职,放弃了这份教学工作,不是教学成绩不好,而是他还深深地眷恋着文学写作。2000年9月,在家务农和写作的陈文耀,因为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不得不远赴山东烟台去打工。
2004年正月,时任打鼓泉乡中心学校校长伍辉龙求贤若渴,获知陈文耀在榆树坪村小学教学成绩十分优异,主动登门,邀请打工回家过年的陈文耀留下来,别出去打工了,到学生更多而紧邻榆树坪村的廖家院村小学去教书。于是,陈文耀再度走上三尺讲台,第二次成为一名代课教师。
2010年6月,陈文耀再度辞职,完成孩子们的期末考试后,一个人独闯广东省潮州市,成了一名建筑工人。2010年10月,陈文耀又去了浙江宁波奉化,在一家五金厂做机械工人。
学校不能没有老师,打鼓泉乡中心学校不得不临时聘请来自于赤溪乡的一位退休老师,前来廖家院村小学教书。因为退休老师年龄较大,力不从心,教学质量不高,不到一学期,廖家院村小学原有的68名学生转走了27名。在读的41名学生学习了一个学期,很多学生连拼音都还不会。全乡期末统考,廖家院村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及格。
学生和家长们都急了。2010年底,榆树坪村支部书记王桂花和部分家长多次邀请陈文耀去榆树坪村小学恢复教学,郑重向陈文耀老师承诺:陈文耀老师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全部由村里负责,另外由村里负责筹集陈文耀老师的工资,每学期一万元。当时榆树坪村就学适龄儿童13人,都盼着陈文耀老师来给他们教书。
就学适龄儿童更多的廖家院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更急了。廖家院村支部书记廖家作代表廖家院村、广洞山村、二层界村、榆树坪村、水田坪村(麻风村)等五个行政村的学生和家长,在2010年的大年二十九,盛情邀请陈文耀老师重返廖家院村小学。
盛情邀请之下,陈文耀老师为难了,不得不征求打鼓泉乡中心学校时任校长伍辉龙的意见。伍校长认为,榆树坪村因为生源有限、地理位置不集中,恢复教学难度很大;而廖家院村小学区位集中、生源众多,需要陈文耀老师,也适合陈文耀老师。
2011年正月,陈文耀老师回到分别半年后的廖家院村小学,受到学生们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现年66岁的廖家作,精神矍铄,气度不凡,1969年担任廖家院大队长起,至今均担任村干部,现在兼任廖家院村支书和村主任。廖家作给陈文耀老师算过一笔账,廖家院村小学现有40名学生,学前班的学费加上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教辅费用,每学期供陈文耀老师使用的收入约8000元,一年接近16000元,这是陈文耀老师辛苦一年的所有收入。
在我们与打鼓泉乡中心学校现任校长张贤举的电话沟通中,得到确认,陈文耀老师目前是整个打鼓泉乡唯一的代课老师,他的薪酬属于自收自支,打鼓泉乡中心学校也就是国家没有为其发放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为其提供社会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打鼓泉乡中心学校委派到廖家院村小学的老师,当地的学生家长不要,他们只要没有任何名份的代课教师陈文耀。
【第三章】大山农民陈文耀:外出打工是一个农民工,回到大山深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驶牛打耙,样样在行。
陈文耀是一名没有工资、没有三金的乡村代课教师,更是一名普通的大山农民。
虽然陈文耀的教学成绩十分优异,但是他也有很多与命运的抗争,关于尊严,关于生活,关于农民,关于养活自己,关于无名无份的代课教师身份。陈文耀老师先后两次含泪离开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与他寒酸的农民身份分不开。
廖家院村虽然位于打鼓泉乡,却是五个乡镇交界之地,分别与廖家村镇、上洞街乡、利福塔镇、洪家关乡(原南岔乡)接壤。廖家院村虽然只有624口人,但是廖家院村小学的就学适龄儿童辐射的周边五个行政村的总人口接近3000人。廖家院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廖家作告诉我们,周边村寨的学生家长都很认可陈文耀老师,如果村小老师不是陈文耀,干脆就不叫孩子来村小读书,而会把孩子送到外地亲戚家里去就近读书。周边乡镇中学也很认可陈文耀老师的教学水平,凡是陈文耀老师教过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顺利考上初中。在打鼓泉乡和周边乡镇,陈文耀老师的教学工作成了一块品牌,过得硬。
尽管这样,在陈文耀老师的心里,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
1996年10月,因为癌症晚期,陈文耀老师的父亲陈启玄撒手人寰,离他而去,年仅56岁。在父亲弥留之际,因为家贫,无钱为父亲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令陈文耀愧疚万分。父亲走时,不仅掏空了本来就薄弱的家底,也掏空了陈文耀的心。
不愿意就此荒老大山,忍受一辈子的贫穷。1997年2月,陈文耀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台,虽然此前他的语文和数学教学成绩,两科均获得了全乡第一名。那个时候,全乡12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小学,能够拿到全乡第一名,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可是,面对150元的月工资,面对贫寒的家庭,陈文耀选择了放弃。因为,他是一个农民,他认为自己回家务农,执笔写作,也会闯出一片天地,不会输给别人。
下地干活,犁田,插秧,收割,身材瘦小的陈文耀样样在行。
廖家作说,陈文耀老师自尊心极强,听不得闲言碎语。尤其是村里个别人经常刺激陈文耀,说陈文耀没本事,没出息,只晓得守到一个村小教书,还没有几个钱,穷得要命。为了证明自己有本事,有出息,也可以挣到比教书更多的钱,成了陈文耀老师第二次、第三次离开大山,离开廖家院村小学,远赴沿海发达地区去打工的真实想法。
可是,大山需要陈文耀老师,廖家院村小学需要陈文耀老师。尤其是那些在落雪下雨后被陈文耀老师接送过的学生,那些在生病后陈文耀老师给其喂药的学生,夜里梦里都在含着泪花呼唤陈老师的归来。
采访时,我们问陈文耀老师,这一次回来后,你还走吗?
我再也不会走了,虽然我是一名大学生,但我也是一名乡村代课教师。孩子们需要我,大山需要我,需要代课教师。廖家院村小学就是我的家,我不在家里好好呆着,还往哪儿去!陈文耀老师斩钉截铁地说。
【第四章】山村孝子陈文耀:感恩和孝行支撑着他一路前进,也悄然绽放着他的乡村教学之花。
2012年11月17日,在从廖家院村小学放学后,回到陈家院村,长达两个小时的徒步跋涉中,陈文耀老师不断地接到村民们的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到陈家院村的家里,要盖一个章,要打一个证明,抑或要办一个手续。
原来,除了乡村代课教师的身份,陈文耀还是陈家院村的三个村干部之一:村文书。之所以兼着村文书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差使,是因为母亲钟冬香的多年教诲:做人要懂得感恩,现在还年轻,还是大学生,学法律的大学生,就应该为村里多做一些好事、善事。比如,村里的公路修通多年了,还没有水泥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需要村干部来操心。
在四壁漏风的木板房中,年迈多病的钟冬香告诉我们,陈文耀是个孝心最重的人,哪怕在回来的路途中,学生家长给了他一个柿子,他自己饿得要命也舍不得吃,也要带回来给母亲钟冬香吃。
陈文耀的哥哥陈文艺,现年52岁,育有一儿一女。在嫂子病逝前和病逝后,陈文耀对待侄子和侄女,始终如同自己的儿女,一起带着上学和放学,既为他们教书,也照顾他们的生活,一直坚持多年。
采访过程中,我们一起下到地里,去移栽油菜苗。陈文耀妹妹的小女儿,一直跟着他,如同跟着自己的父亲,让亲情在大山深处的田野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村里人都说,陈文耀虽然还未婚,但是他既当爹来又当娘,把几个侄子侄女和外甥照顾得好好地。
陈文耀老师自己发明的“糖果教学法”也是他感恩教育、激励教育的实践成果。有时,回答问题正确的优秀学生均有糖果吃。放学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糖吃。遇到学生生日,更是有一大把糖果吃。2012年11月17日,刚好是一年级学生刘帅的7周岁生日,获得了陈文耀老师给的一大把糖果的他,比得到任何生日礼物都还要高兴。这种激励教育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很有作用。
陈文耀老师发放的糖果是一种名字叫做“大白鹤”的奶糖,8元一盒,一盒160颗。加上陈文耀老师的“饼干教学法”、“油粑粑教学法”、“月饼教学法”,仅此一项开支,陈文耀老师就要每月支出近百元的费用。
【第五章】文学青年陈文耀:手握犁耙的诗情画意,永远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陈文耀具有文学天赋,是个文学青年、乡村诗人。
在打鼓泉乡中学读书时,陈文耀的作文就获得过全县作文比赛第五名,奖品是当时令人艳羡的书籍、稿纸和第二学年学费全免。在桑植一中读书期间,陈文耀获得过全县作文竞赛二等奖。同时,陈文耀的综合成绩也不错,曾经在1985年的三县会考中,获得过廖家村区第一名。但是,陈文耀最喜欢的还是写作。
1990年1月9日,陈文耀的小言论《“授之以渔”好》在《大庸报》(现《张家界日报》)发表。陈文耀老师之所以对发表日期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是他在正规报刊发表的第一个“豆腐块”。接着,陈文耀的《盼春风绿“麻风村”》分别在《张家界日报》、桑植县广播电台刊播后,又成为桑植县第六中学(廖家村镇中学)的语文范文。此后,陈文耀创作或采写的《农民“救济”乡干部》《我给贺桂如送信——回忆赤溪河大战》《农村需要广播》《乡村又闻唱歌声》《孔乙己后传》《稻田灌溉统管好》《戒赌歌》《哭嫁歌》等新闻、言论、文学作品分别发表在《张家界日报》和《湖南科技报》等各级报刊上。
在大山深处,陈文耀成了村民们心目中的“秀才”,能写。
因为能写,陈文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来都不需要备课,也不喜欢备课。“因为所有的科目都装在我的脑子里。”陈文耀老师自豪地说。
因为能写,张家界市人事局在廖家院村的驻村建设扶贫干部,曾经多次建议陈文耀老师去考公务员,去更大的舞台发挥他“笔杆子”的作用。面对驻村干部的好意,陈文耀老师委婉地拒绝了,因为他再也不想折腾了,他再也不会离开大山,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了。
【第六章】资深光棍陈文耀:我不想害了别人,这句话颇有深意。
性格内向,自卑较重,脾气暴躁,家里条件差。这是陈文耀老师,对自己今年已经44岁仍然找不到老婆的原因总结。其实,并不是这样。
1989年3月,正在桑植县第一中学读高中的陈文耀,因为看书过度、眼睛极度疲劳,然后又激烈运动、汗水呛眼,导致眼睛红肿、怕光、视力大降。后来虽然使用了草药救治,但是因为家贫无钱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病情持续恶化。无奈之下,时年4月,陈文耀斗胆修书一封《家庭贫困救助报告》,寄给了时任桑植县委书记的向万隆同志,获得了批复。揣着向万隆书记批示的200元救助款,陈文耀来到永顺县退休军医诊所诊治眼睛,让眼疾病情得到了遏制,可是左眼基本失明至今。
因为考虑到自己眼睛不好,家里经济条件很差,陈文耀先后相处的几个对象,都是无疾而终,没有结果。用陈文耀自己的话说,是怕耽误人家,害了人家。
这个世界上,处处充满猜疑和闲言碎语。陈文耀老师今年都44岁了,还不谈恋爱娶老婆,难免让一些人说三道四。说陈文耀老师身上有病、性功能障碍的人,也不是没有。
有一次,一位认识陈文耀的外村妇女用关心的口气,问陈文耀:“你这么大的年纪了,还不结婚成家,是不是下面不行啊?”“你才不行哩,哪个讲我不行的,我们今天是不是试一哈,看我行不行?”陈文耀生气的表情,把外村妇女吓得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问类似的问题了。
采访结束,夜深了,与陈文耀老师一起躺在他母亲钟冬香新铺了被子的床上,四壁漏风,冷风阵阵,我几乎一夜未眠。
破旧的木屋,仅仅三间,四柱六棋,还是曾经经历过火灾而没有翻修的木房子,一家六口人,就这样挤在一起。在这个物质化时代,无房,无车,无钱,讨个老婆,真是难上加难。
【没有结局】大爱无言陈文耀:我是高山之巅一棵树,栉风沐雨,葳蕤生长,默默无闻,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的命运。
2006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年6岁的留守儿童刘纯鑫,家住二层界村,在上学途中,从自生桥上摔下了悬崖,陈文耀老师得知信息后,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下到山崖,把昏迷中的刘纯鑫背了出来,背上了公路,送到了桑植县中医院进行紧急抢救。因为及时救治,从而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这样的爱心事例,在大山深处的风里雨里,数不胜数。这样的教师之爱,一直在大山深处延续和传递。
2012年11月30日,中国南方的天气愈加寒冷。桑植县自行车运动协会一行20余位爱心人士,翻越重重大山,驱车前往打鼓泉乡廖家院村小学,给学校和陈文耀老师送去了电视机、烤火架、烤火被、木炭、大米、食用油,还有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绳等文体用品,以及大量的学生读物。高山之巅的爱,始终在延续和传递。
目前,陈文耀老师在廖家院村小学,一个人教着三个班,合计40个学生:学前班26人、一年级8人、二年级6人。
对于学生家长李万年、熊花香、瞿金花、周丽来说,陈文耀老师留在廖家院村小学,永远不走,才是山里孩子们的福气。
对于素以重视教育事业而闻名全县的打鼓泉乡党委书记龚召君来说,改善陈文耀老师的教学条件,提高陈文耀老师的生活质量,才是她梦寐以求的重教施政目标。
对于年迈多病的母亲钟冬香来说,把摇摇欲坠的木房老屋翻修一新,让儿子陈文耀娶上一个贤惠的儿媳妇,生一个孩子延续香火,也许才是大山深处一个土家族老母亲的唯一心愿。
而对于44岁仍然还是光棍一条的陈文耀老师来说,只要把学生们教好,学生们有出息,走到外面的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陈文耀的学生”,哪怕让他打一辈子光棍,他也愿意。
2012年12月4日于张家界市澧水北岸之宝塔岗
作者:周芦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