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发布: 2014-5-19 12:35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90次
桑植县利福塔镇的苦竹河至三岔湾一线,6年前凿石打眼栽下的厚朴、白玉兰、桤木、马尾松以及其他高产农作物、藤本植物、果树林,已是郁郁葱葱,林青木秀。成为我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化石漠为青山”的见证。
历经6年攻坚,我市的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石漠化扩展趋势已得到遏制。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桑植县成为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现场会的东道主,全市也成为在会上作典型发言的少数单位之一。
在岩溶地区,水土流失导致“地里长出石头”,进而造成石质荒漠化,即石漠化,被称为“生态癌症”。石漠化涉及我市两区两县。自2008年开始,慈利、桑植县被列入全国一百个石漠化治理试点县,2012年,永定区也被列入石漠化治理重点县。2008年至2013年,3个区县共治理小流域31个,治理岩溶石漠化地区605平方公里, 6年来,累积完成新增林草植被10413公顷,坡改梯154公顷,棚圈建设2.82万平方米,青贮窖8868立方米,排灌沟渠97.89千米,蓄水池225口等。
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由市发改委、财政、林业、水利、畜牧、农业等部门参与,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5亿元,实施以植树造林、保水保土、种草改草为主的生态恢复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按小流域“集中投入、连片治理”的原则,将治理与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探索有效治理模式,确保石漠化治理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慈利县夜叉泉小流域“马尾松+柏木”造林模式,造林树种以适应性强的地方树种为主,造林方式以大户承包造林为主。桑植县根据不同海拔选择树种,形成了“油茶+混交林+光皮树错层造林模式”。在土层深厚、坡度平缓、海拔600米以下的丘岗山地栽植油茶;在土层贫瘠的地段,采用马尾松容器苗+枫香针阔混交造林;在基岩裸露大,立地条件差,海拔1000米以下缓坡、陡坡地段发展油材兼用林。
通过项目的实施,治理区域林草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意识深入人心。6年来,全市累积完成新造林面积2714公顷、封山育林8508公顷,工程区可提高森林覆盖率近2个百分点;改良草地和人工种草4689公顷,增加植被覆盖率近5个百分点。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据初步统计,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了3100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符晓 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