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县域旅游新发现--天歌神韵 五彩靖州
发布: 2013-9-10 12:28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272次
靖州,拥有着古老的历史,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七千年前的神农氏曾在这里探寻百草、播散五谷,四千年前就创造了较高的文明,唐宋以来长期是湘黔桂边关重镇。全县总面积2210平方公里,总人口有27万,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森林覆盖率高达73、9%,县内有101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与座座青山构成了“山水靖州”的完美画卷,这是我们曾经眼中的靖州。9月2-3日,省旅游局副局长高扬先率湖南日报、湖南都市频道,潇湘晨报,中国旅游报湖南站、湖南旅游网等10家省内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靖州,开始新一轮的靖州县域旅游新发现。
走进靖州才发现,一是靖州是八百年的州府所在地。靖州古称诚州,从五代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占据靖地,奉为诚州刺史。太平兴国五年,杨宝通纳款入贡,宋太宗召见,受命为诚州刺史。熙宁九年,宋神宗正式置诚州,州城仍为渠东水岸杨氏城。清代乾隆三年,隶属宝庆府(今城步县),仍领渠阳、绥宁、会同、通道四县。直到民国二年,改靖州为靖县,隶湖南省辰沅道。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二是靖州人才辈出。五溪十峒首领杨再思;南宋剑南节度判官被贬于靖州,在此创办了鹤山书院,是靖州文教事业的开山鼻祖。明朝注明杂剧作家许潮是靖州城许家巷人,也是湖南最早的剧作家。辛亥革命志士黄石安系靖州渠阳镇人。一批名人志士诞生在这片土地。三是引人入胜的飞山文化。靖州飞山乃湘西名山之一,是古代兵家争夺的要塞,又为历代宗教之胜地。唐末五代时期,靖州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就以靖州飞山为大本营;《资质通鉴.唐纪》记载:“唐昭宗乾宁二年,蒋勋与邓继崇起兵,连飞山蛮…”,曾经楚军运送粮草的“马王桥”至今仍在使用,站在桥上似乎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铁马兵戈之声回响耳边。
采访团一行重点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花蜜饯制作技艺。苗族歌鼟是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成为怀化市两件“国宝”之一。苗族歌鼟历史悠久,充分展示出了靖州浓厚的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相传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为何在靖州会流传雕花蜜饯呢?在采访中得知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一连下了3天3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后来,甜姐制作的蜜饯问世了。再后来,心灵手巧、颇具匠心的侗家姑娘们将仔柚切成的薄片,雕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制成蜜饯。后经逐步改进,代代相传,遂成靖州一绝。这样的故事由来也许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却始终在表达的是靖州百姓的聪明才智,智慧在民间是没错的。靖州从远古走来,带着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展现在世人面前,等待你我的发现。
靖州飞山宝鼎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花蜜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鼟多声部表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