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教育优先发展纪实
发布: 2015-1-07 21:49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233次
9月30日上午,和煦的秋阳下,张家界市永定区偏远的四都坪乡沅溪小学欢声笑语,绿树环绕的校园,明亮宽敞的教室,洁净开阔的操场,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里,喜迎共和国65周年华诞。
“现在学校在硬件上与城里的学校基本一样了。”沅溪小学校长熊爱国说,作为一个只有70名学生的村片小,投入145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运动场、食堂、厕所,成了全区“最美乡村学校”。
变化,悄然发生;幸福,油然而起。
副省长李友志(右三)在市委副书记、市长许显辉(右二)陪同下在张家界旅游学校了解情况。
“这离不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沐浴阳光。”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说。
奏响教育优先发展最强音
成功和磨难,从来都是相伴而生,是矛盾的统一体。张家界市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近年来,形势日趋严峻,面临内部和外部双重挑战。
此情此景,学校无可奈何,教师彷徨观望,领导心急如焚。张家界的教育事业大有被逼到悬崖边上之势,几乎是“蹒跚前行、如履薄冰”。
2014年12月1日,市委书记杨光荣,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余怀民,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刘群,副市长田华玉等市领导带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张家界市特殊教育学校、张家界市一中及新校区建设项目部等,就全市教育工作进行调研。
市委书记杨光荣(中)在副市长田华玉(右一)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右二)陪同下了解我市教育情况。
“一把手”抓教育,体现了张家界人的深刻反思。杨光荣在调研座谈会上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工作关系着张家界的长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履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职责,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多做实事,社会各界要关心教育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教育部门要带着问题意识来谋划今后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他还和大家分析张家界市的现状:只有重视发展教育,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才能把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强大的经济优势,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并使之成为推动张家界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巨大能量。
现在,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成为了张家界各级各部门的共识。
永定区区委书记尚生龙亲自担任该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财政、发改、国土、规划等20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教育决策,重视教育程度前所未有。
武陵源区区委区政府坚持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谋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难题优先解决,全区上下凝成一股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全市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入学,率先创建成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
慈利县委县政府大手笔规划、发展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完成慈利县一中整体迁建的基础上,又先后对金慈实验小学、慈利县四中和县职教中心进行了整体搬迁,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格局。
桑植县委县政府从2013年开始建立定期议教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县委常委会、2次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教育发展重大问题,每年为教育部门解决2~3件实事。
市委副书记、市长许显辉(右三)了解我市教育情况。
不仅如此,张家界市人大、市政协相继开展教育视察、调研,先后就教育优先发展、城区大班额、学前教育、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途径。
张家界,这个山区面积占了90%的山区市,掀起了新一轮的尊师重教热潮。
“看,学校的食堂要竣工了!”在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几名初三女生走在绿树葱茏的校园里,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校长代名良带着记者到校园走了一圈。记者看到,新修建的两层食堂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进行附属工程的建设。工程完工后,将满足3000余名师生的生活需要。
说起学校的变化,代名良讲起了一个故事。“原来,每年一到过年,我就要到外地‘躲债’,2006年,因为建设发展需要,学校背上了几千万元的基建债务,这些债务靠学校自身根本无力解决,无奈,每到年关,我只能四处‘躲猫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真的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学校如何更好地发展。”
这样的情形在这几年有了改变。2013年上半年,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田华玉带队来到市民族中学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她当场表示:“校长的首要任务是抓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怎么能让债务压力分散校长的精力呢?一定要让校长们从债务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办教育,这样张家界的教育才有希望。”于是,她下定决心为学校实施“减负工程”,一下子化掉了学校多年的债务。
学校的债务由市级财政“埋单”,此举一出,不仅代名良感到振奋,其他学校的校长们也看到了希望。
同样感到振奋的,还有与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一河之隔的张家界天门小学。
张家界天门小学原是一所村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整个学校只有不到300名学生,但在2006年,转机出现了。时任市委副书记胡伯俊在离张家界火车站不到几公里的60亩土地上,掀开了建设新学校的第一铲芳香泥土。2008年,一所现代化的完全小学拔地而起。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学校已经成长为张家界基础教育的“翘楚”。校长楚任杰谈起这一切,仍然激动不已。
一组组数据也印证着张家界“优先发展教育”的实绩:2014年,全市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线率和总上线率均分别名列全省第三、第四位。600分以上考生达266人,比上年增加140人。全市7724名学生被各高等院校录取,比上年增加929人,总录取率达93.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张家界计划全年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添置学生床位10668个,9月已全部配置到位;2014年上半年,全市共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659万元,受益中小学生27284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折合资金890万元,受益中小学生154900人……
向教育痼疾“开刀”
2014年7月10日上午9点30分,一场特殊的电视直播牵动着张家界市不少市民的心——永定区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工作通过张家界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向全市人民现场直播。为保证整个电脑派位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直播还邀请了城区小学毕业班家长代表、市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以及市公证处公证员进行现场监督、公正。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余怀民(右一),副市长田华玉(左二)参观永定区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如此大规模的电视直播招生,这在全省还是第一例,这也是张家界市为了缓解大班额,向“择校”这一教育痼疾开出的有力一刀。
要开这一刀,非常不容易。对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永定区区委区政府而言,这不仅仅是向教育痼疾开刀,也是在向各级权力部门开刀!
为确保这项改革顺利推进,张家界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达成共识,永定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余怀民,副市长田华玉深入城区学校开展调研,实实在在地“问诊”“把脉”。市委书记杨光荣还亲自批示,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在“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中打招呼、递条子,干涉招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向全市郑重承诺: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每一个干部口袋里绝不装一个招生指标。
当天,张家界市共有1081名小学生通过电脑摇号顺利拿到初中“录取通知”。
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杜绝了“条子生”“关系生”,张家界澧滨小学、张家界崇实小学南北校区、张家界敦谊小学一年级每班的学生均控制在60人以内。老师们纷纷感叹“上课再也不用戴扩音器了”。
“如果不是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如果不是市委书记杨光荣那句‘一律不得’的批示,单靠教育部门的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有这次直播招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一到招生的时候,来找我递条子、打招呼的人不在少数,无奈之下我只好把手机给关了。今年来找关系的人一个都没有,因为大家知道,连市委书记都如此以身作则,谁还敢来择校?”
“择校热”虽然降温了,但大家心里明白,仅仅通过一场电视直播,“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治本良方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均衡配置。
当下,张家界教育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中心城区老学校“先天不足”,占地面积狭小,扩建难度很大,发展空间受限,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均衡,优质学校相对短缺。
就在电视直播进行的当天下午,永定区召开了落实教育均衡会议,决定在暑期内,加大城区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缩小办学差距,以分流、交流、招聘等渠道,配齐、配强城区初中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全额解决初中学校公用经费和运转经费。
两个星期后的7月23日,许显辉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就市中心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决定调规供地824.1亩,支持永定区实施中心城区教育发展4年行动计划,在4年内投(融)资9.1亿元,完成13所学校的新建、迁建和改扩建工程,增加中小学学位1.2万个,解决市中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时,这次办公会还把解决市中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列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教育实践活动立行立改的10个问题之一。
永定区且住岗小学也是这一过程中的受益者。
永定区且住岗小学原是一所仅有300多名学生的薄弱城区学校。由于校园内的建筑普遍低矮陈旧,而且分布零散,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周边的家长都宁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往崇实小学、敦谊小学等优质学校。
永定区且住岗小学师生心中积压多年的烦恼有望在新的一年得到化解,永定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招生办主任龚云泽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经得到一块80亩的土地,将在明后两年通过项目资金、财政拨付和自筹资金3种途径,修建标准运动场、实验楼、办公楼和教学楼。”
这个结实的湘西汉子还有另一个身份——永定区且住岗小学新校区项目征收协调办公室主任。“学校新校区项目征收协调项目小组成立不到两个月,现在房屋丈量已进入尾声。新校区将在2016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将提供2100个学位。”他十分“得意”地说。
农村教育从“底部攻坚”
一个开阔的山谷里,一排楼房背靠着大山。大门外,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河那边是一片农田,开着桃花、油菜花和不知名的紫色花。明媚的春光里,这些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建筑,更显清丽脱俗,犹如明信片上的风景。
这就是武陵源区二中的新校舍,被网友们惊叹为国家级“最美乡村学校”。
校舍坐落在张家界武陵源区一个偏僻乡镇——中湖乡,从武陵源城区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大约有2小时的车程。“小青瓦、斜坡面、外挑檐、转角楼、浅灰墙,学校所有建筑都体现土家族风格。”校长杜李平带着记者在校园走了一圈,高兴地说,武陵源区二中虽然是一所农村初中,但是政府重教的力度一点不比城区差。他介绍,学校是政府投入4000万元兴建的,是一所集初中、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可容纳1600多名学生。
记者发现,学校每间教室都配有电风扇、广播音响以及饮水机。在多功能教室里,电教化程度更高,不仅配有空调,还有电视和投影仪。
说起这所学校的前世今生,武陵源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国军感慨万千:“学校所在的中湖乡十分偏僻,离教育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武陵源城区很远,学校建设相对滞后。考虑到教育的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政府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武陵源区还是下决心将有危房的中湖中学、中湖中心学校、天子山中心学校整合成一所学校,集中有限财力建一所水平较高的学校。”
离武陵源区二中不远处,就是中湖乡政府的办公楼。与武陵源区二中漂亮的校舍相比,乡政府办公楼显得十分寒酸。2010年,中湖乡政府向省里争取到50万元资金,准备用于办公楼的维修。但武陵源区二中门前的道路一直没有路灯,给上早晚自习的学生带来不便。杜李平说,为改善学生出行条件,中湖乡政府最后决定把这50万元的维修资金用于路灯建设。
他指着建于20世纪80年代陈旧的武陵源区教育局办公楼说:“你看,我们区教育局够破了吧,但你去看一看,我们区委区政府办公楼和市教育局的办公楼更破,地板都是老鼠洞。不过,你去我们学校看一看,那可就不一样了。”
近几年,武陵源区财政先后投入1个多亿用于修建学校,除武陵源区二中以外,该区还有不少学校也修建得十分漂亮。2009年竣工的索溪中心小学,建筑风格与武陵源区二中一致,被称为“湖南省一流的花园式学校”。武陵源区一中改扩建后,进入了张家界市示范高中行列。协合乡中心学校(农村)按照合格学校的标准进行改扩建,2009年以96.3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市合格学校评估验收。
像武陵源这样的变化,在张家界市各区县并不少见。近年来,各区县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当作第一事业、第一责任,形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喜人局面。
“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湿草之恩……”1月15日,偏远的永定区四都坪中心学校老教师周耀社、符辰明特意给永定区区委书记尚生龙写了一封信,感谢政府尊教重教,兑现承诺。
为保证山区教师待遇,永定区除了每人发放6000元的武陵山片区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外,还从区财政中支出,每人增加3000元的特殊奖金,仅2013年就支出290万元,并将随着财力增长而逐年增加。
“按这样计算,我区农村教师津贴每年比城里的老师多将近1万元。”永定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付从礼算了一笔账:5年前,永定区乡村教师申请进城的有200多人,而去年暑期,局里接到申请调动工作的报告仅54份。
暖心的措施滋润着每一个老师。
桑植县龙潭坪镇中学的几十名教职工心里有一处最温情、最踏实的“阳光”,照亮了他们上下班的路,这处“阳光”名叫教师周转房。
据学校退休教师胡老师回忆,原教师宿舍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砖木结构,一字排开,低矮潮湿,每个教师只有7平方米左右的单间,没有厕所,被老师们戏称为“蜂窝房”。下雨天,“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墙头开裂程度达4厘米,宿舍外面的石阶上长满了青苔。一天中午,胡老师在去教室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软组织多处受伤,还住了半个月医院。阴暗潮湿的环境让教职工苦不堪言。
2013年,修建教师周转房的喜讯传来,桑植县把龙潭坪镇中学作为试点学校,20余名教职工享受到了安居乐业的喜悦。“现在农村教师的住房不比城里差,周转房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在农村也能安心从教。”周易如老师如是说。
当然,在张家界,感受到“阳光”温暖的不止山区的老师们,孩子们也不例外。
在2006年前,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中学校长胡祖乐一直忧心忡忡,他的忧虑来自学生的住宿安全。
学校之前的学生宿舍属于石木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曾经辉煌的老建筑出现了基础沉降、墙体开裂的现象,住宿楼成为D级危房。迫不得已,三官寺土家族乡中学不得不在校外统一租赁住房,解决学生住宿问题。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校领导亲自带队,每晚“三班倒”通夜值班。“晚辛苦地值班,第二天能有多好的精力教学呢?”老师们颇有抱怨。
2006年,学校争取到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很快建起了一幢崭新漂亮的学生公寓,2007年秋季学生入住后,孩子们欢天喜地。
记者走进学生公寓,感受到了浓浓的青春气息和蓬勃的朝气。据了解,良好的学校环境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学生前来就读,生源不断增加。
采访临近尾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对记者说,建设好了最偏远的薄弱村小和教学点,给这些老师和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们张家界的农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底部攻坚。(张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