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达赖喇嘛故乡有望成为中国最年轻城市
发布: 2013-5-20 21:36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62次
“如果没有这个特殊使命,我早就到县城去生活了,毕竟那里海拔低,生活起来方便得多。”67岁的公保扎西说。
公保扎西是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石灰窑乡红崖村村民,他先后在村里做了18年的小学教师,之后到县里担任了十多年的政协副主席。但是,他令人瞩目的却是另一个身份——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堂外甥,他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目前居住在国内的唯一血亲。
公保扎西所说的“特殊使命”就是看护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故居。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旧称“当采”,也就是现在的红崖村。来自青海省政府的最新消息,青海省海东地区有望在近期撤销地区建制设立海东市,平安县也将随之撤县设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批准了这一行政变更。伴随这一历史进程,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故乡将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条石铺地、松木作梁、壁画簇新、飞檐雕花,青松、菩提分列两侧,庭院中间一根高大的柱子挂满经幡,这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故居的最新面貌。公保扎西告诉记者,去年10月,国家投入250万元帮他完成了故居修缮,了却了他多年来的心愿。
院落一侧的小佛堂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千手观音和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塑像,下方和天井上各有50只灯泡常年照明。公保扎西告诉记者,用灯泡代替酥油灯更亮,也更安全。
海东地区是青海的东大门,也是青海主要农业区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政35年来,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发展基础薄弱,包括首府平安县在内经济社会面貌长期滞后。
“西部大开发让我们海东和平安真正步入了加快发展的轨道。经过十多年努力,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县城终于像个样子了。”平安县常务副县长孙绣宗说。
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海东地区完成生产总值274.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11.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52.15元,这三项经济数据较1978年分别增长了26.76倍、47.7倍和34.8倍。
“海东从一个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有一个显著的推动力,这就是工业园区建设。”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英健说。
坐落于平安县的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中国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标志——中关村在北京之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物联网为主导产业的这个园区,建立仅一年来已经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的12家高科技企业入驻。
按照规划,以海东撤地设市为契机,东部城市群建设将是青海“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市当然好啊,在城市里面孩子能上到好学校,看病能找到好医院。我们村的海拔是2800米,平安县城海拔只有2200米,住在县城里当然要舒服多了。”谈到撤地设市,公保扎西说。
48岁的才恒是公保扎西的邻居,走进才恒家,虽然北、西两向都有新落成的瓦房,但是北房和院落中间还是坑坑洼洼的毛地面。
才恒告诉记者,她家有3口人,十几亩地,虽然口粮不用犯愁,但现金收入得靠老拌挖虫草和儿子去打工。挖虫草每年能给家里带来1到2万元的收入,儿子打工虽然挣得多点,但是来回路费会花去不少。
“如果地区建成城市,会有更多的打工机会吧。这样儿子打工就不用跑太远,早点把房子拾掇好,也好给他张罗娶媳妇。”才恒说。
“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藏区发展问题,最终要靠城镇化。撤地设市、撤县设区无疑是海东和平安迎来的一次历史发展机遇。”青海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说。
孙发平以及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藏学专家何峰认为,城镇化可以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进一步接受现代文明,尤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让民族地区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还应当一如既往地加强保护和传承,这特别重要。”何峰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