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件非遗精品尽展湘西风采
发布: 2017-8-29 16:01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75次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湘西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其根源还是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独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我州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2人,这些数字代表着湘西的文化之根,是湘西文化渊源的代际传承,也是匠心意蕴的时代回响。
值此湘西州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全州各县市倾心制造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献礼湘西60 华诞。8件精美绝伦、凝聚着湘西人勤劳智慧结晶的非遗精品,饱含湘西儿女忠诚炙热的赤子之心对家乡的深情与祝福,传递祖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赐予我们的价值和力量。
土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族群,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通过戏剧、舞蹈、歌曲、绘画等各种艺术手段记载、传承。这些形态各异、夸张逼真的艺术表现手法令民族的记忆历经千年仍然能如此鲜活生动,形成土家族灿烂多彩的文化,土家织锦便是其中一朵靓丽的奇葩。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土家语叫西兰卡普,这是一种由土家族保留的原始织造工艺,它以独特的符号形式,承载着这个无字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表情。
在湘西迎来60华诞之际,土家织锦之乡———龙山县惹巴拉村的土家织女们早早就萌发了一个大胆而瑰丽的梦想———她们要织造一条由60幅土家织锦传统图案组成、60米长、1.6米宽的土家织锦献礼州庆,并给这条象征着土家儿女吉祥憧憬、美好祝福的织锦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甲子顺锦》。
2016年11月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带领着7名织女牵线上机。这台轴长1.6米的特大型织机是为了织《甲子顺锦》特意定做的,在织机的宽度上也是创了纪录了。从此,8名织女每天24小时3班倒,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不管白天黑夜从没间断过,大家坐上织机就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双手拿着梭罗、篙筒、竹筘在织机上舞动,从眼到手、从手到心,在经纬之间,一起一落,方成图案。这图案是土家族文化的原色,是时光,是态度,是传奇。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2017年8月3日,历时8个月的潜心织造,《甲子顺锦》圆满完工下机。完美的图案、艳丽的色彩让人惊艳。这惊艳,源自它的古老和精湛。它流传历史长达数千年之悠久,仍然拥有原始形态的顽强生命力、数千年不变的技法和工具,让我们至今仍然能够复原土家先人纺染织造的初始形态。
梁德颂从事苗画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他从2017年正月初三开始着手设计《吕洞山酉水风光》这幅作品,直到6月才最终完成。他呈献的苗画精品长6.6米,宽1.2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画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幅。作品反映了保靖县的人文风貌、地理特征和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呈现了苗画版的保靖县吕洞山、酉水河、保靖四桥、“八部大王”等。该画作蕴藏的苗族文化元素很多,包括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苗族迁徙等苗族神话传说,是一副极其珍贵的苗画作品。这幅作品将土家族文化和苗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巧妙地体现了民族间的和谐发展和对家乡未来的美好展望。
看这幅苗画精品,我们能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厚爱,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执著,才能使得这幅苗画既有古朴原始的特征,又有热情浪漫的风格,这就是非遗的魅力,这就是匠心的情怀。
两面巨鼓是吉首市赠献的精品,名叫《苗族圣鼓》, 每面鼓大约重300多斤。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大的两面苗鼓。苗鼓是苗族人民的圣物,是他们的精神内涵所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在湘西人的情怀中,苗鼓不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载体,在湘西六十华彩之际,这两面苗鼓就象征着这片土地发展的势头和孕育的希望,这是湘西新跨越的时代号角、新征程的铿锵之声!
踏虎凿花在泸溪县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时的“凿花郎”,他们斜跨竹篾“花夹”,手拿铜制“花郎锣”,肩挑“竹篾箱笼”,走乡串寨,将纸花送到乡民家中。人们听惯了“凿花郎”手中的锣声,艳羡这些各种花样的美丽纸花,欣赏匠人们现场凿花指尖上的舞蹈。乡人们琢磨打量适合自己或家人的花样,用几枚铜钱,几升大米,换回几套花样,回家欢欢喜喜地绣上几个月。
今天的“凿花郎”,在数代传承的岁月里激发出更加丰富的创作思维模式,古老的凿花不断开出新的生命花朵。泸溪县赠献的非遗精品———踏虎凿花多层套刻作品《画里泸溪》,原生态的神奇纯朴不断融入新的审美理念,传统的艺术形式不断衍生新的创作技法,在前赴后继的传承中彰显出了民间艺术的动人境界与美好追求。
《凤凰古城雪景图》是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它是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州级传承人杨洪江和芭茅草贴画艺术发明人龙义文,两人联手合作完成的。整幅作品用了将近2万多片茅草和6000多片银片,耗时6个月制作完成。这幅作品的诞生意味着湘西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在艺术领域里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对这门非遗项目的创研,非遗产品的开发和非遗项目的整合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和引领作用。
古丈的精品是素绣《锦绣茶乡》。这“素”是清新雅致,这“素”是质朴纯洁,素绣,用黑白灰的色彩关系,给了我们一片浑然天成的清新世界。“简单”、“自然”、“纯朴”。
永顺县赠献的非遗精品是《天下永顺,土司王城》竹编作品。这幅作品用了将近500万根的竹丝编制而成, 这幅作品上呈现了猛洞河漂流、老司城、不二门、芙蓉镇、摆手舞、毛古斯等风景风情,可以说是如诗如画、惟妙惟肖。这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竹编非遗作品。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一种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装点生活的艺术,更是鲜活生动、寓意丰富的民族史诗。2009年,“湘西苗绣”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之无愧地成为苗族文化的瑰宝。花垣县赠献的非遗精品是苗绣《锦绣湘西》,这幅苗绣长卷全长60米,由60名苗族绣娘耗时半年完成。
这八件非遗精品,都是历经了数代甚至百年或千年的匠心传承,凝聚着非遗工作者们精工细作的心血与汗水才能制作而成的。它们包涵了我们的民族情怀和湘西记忆。是昨天传给今天的宝贵遗产,是今天留给明天的无价财富。面对这些非遗精品,我们可以自信地骄傲和自豪地感动!
世界的湘西、湘西的世界! 祖辈们传承下来的非遗之花绽放出了绚烂的色彩,散发出了沁人的芬芳。大山的子民用一代又一代的才智与心血终于让世界认识了这片土地———神秘湘西、梦里家园。 透过湘西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我们将湘西的山水画卷、人文情态向世人徐徐打开,这是令湘西的每一位儿女为之自豪的情景。一方山水、一片热土,总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地拓展其发展空间,这是一个不断传承、永无止境的伟大进程。我们要践行和推动这个进程,因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文化论输赢,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湘西的儿女,我们要守住这份湘西的技艺,去书写湘西更为绚丽的篇章。(湘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