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张家界罗水“龙凤梯田”
发布: 2012-10-28 22:28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965次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永定区罗水乡龙凤村,只见3000多亩梯田鳞次栉比,古朴的民居点缀其间,溪涧流水潺潺,三两个农人在田间劳作,好一幅醉人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被许多人所熟知的永定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龙凤梯田”。
春闻油菜花香,夏看秧苗起舞,秋看稻穗金黄,冬赏梯田飞雪,四季皆景,这一切吸引的绝不仅仅是本地市民的视线。永定区将按照5A景区标准打造“龙凤梯田”,组织龙凤村周边的村组,将梯田面积扩大到1万亩,进行整体规划,并配套建设高标准的旅游接待设施, 再造一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奇葩”。
近年来,永定区立足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原生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格局。到2011年底,全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街道办事处18个,农家乐与乡村旅游景点480家,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10万人次,实现收入4.5亿元,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2万人。
因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成绩特别突出,永定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嫁接旅游 乡村变景区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如果坚持走传统发展的路子,显然是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也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和农民增收。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便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出路。张家界市是知名旅游城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永定区的决策层看准了这一点,适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要紧紧依托张家界旅游品牌和优质农业资源,按照“以园区建设铸亮点,以产业带建设求特色,以基地建设促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345”工程,打造三大农业园区、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带,五大农产品基地,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永定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有序发展。在通往景区和连接区外的重要公路沿线,“休闲观光、商品蔬菜、工业原料、特色种养”四大特色产业带已基本成型,突出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庄、农家乐餐馆和旅游农业示范点,开发了以蓝莓、鲜桃、反季节蔬菜、土家坛子菜、龙虾花茶、红心猕猴桃、菊花芯柚等特色农副产品为卖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以观赏田园风光、感受农业生态、品尝瓜果蔬菜为主的观光体验农业,蓝莓种植填补了我省空白;郝坪无核葡萄基地成为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样板;大溶溪3000亩蔬菜成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园;长茂山村推出“逛桃园、赏桃花、摘桃果、品仙桃”乡村旅游产品,最高日接待量达1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
对接文化 观光变体验
永定区民俗古朴,民族文化浓郁,有大庸阳戏、高花灯、泼水龙灯、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土家织锦等多种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区先后挖掘整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8类45种,保护5处土家吊脚楼群,建设100余处土家特色建筑,推出与其历史文化相匹配的地方菜肴30多种。建成乡村文化旅游景点12个,王家坪土家民俗文化村、罗水“茅古斯”演艺特色鲜明,均被授予“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强化民族民间表演在休闲农业和现存旅游中的作用,重点办好张家界元宵灯会、“六月六”土家族民俗文化节,搭建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平台。全区民间文化戏院、自乐班、业余小剧团等各类文化团体达到315支3500人,民间艺术表演队达167支6800多人。他们长期在田间地头进行游客参与式、互动式的民族文化艺术表演,展示张家界传统的大庸阳戏、土地戏、渔鼓、三棒鼓、茅古斯等传统艺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