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安保设施已14年没有升级
发布: 2012-8-28 09:09 | 编辑: 张家界旅游网 | 来源: 互联网 | 查看: 2244次
单霁翔:寿康宫充满故事 将原状陈列开放 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城中城”――紫禁城的神武门上,悬挂起了一块匾额,上书“故宫博物院”。昔日皇宫首度向公众开放,两天之内就有5万市民拥入紫禁城,真正是“皇帝前脚走,百姓后脚来”。时至今日,故宫的平均日接待游客的数量就接近四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而今年的暑期,故宫的日客流量的最高峰更是突破9万人。2012年的7月夏日的最后一天,我再次踏入这座庄严神秘的“深宫大院”,而这次与我相约的,是半年前刚刚从国家文物局局长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我的老朋友,单霁翔。 记者:院长好。 单霁翔:你好,好久不见。 记者:好久不见。先告诉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好不好? 单霁翔: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的西部,这个地方是外西路和中路和西路的结合点,结合点的门叫隆宗门。 单霁翔:很有名的一个门。现在我们理想就是两年左右,打开隆宗门,把外西路开放。 记者:外西路开放以后,我们大概整个故宫开放的程度是到了多少? 单霁翔:到76%,这是我们比较终极的目标。 2012年,参观故宫的人数预计将突破1500万,对于不断增长的参观人流,故宫也曾采用过“限流”的办法,但是单霁翔认为,故宫的客流量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是长期的趋势,还是要通过管理的手段来解决人潮拥挤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专家型”官员,单霁翔在故宫的规划布局上,也让外界感受到这座百年老院清新明快的变革。 单霁翔:这边慈宁宫,旁边叫寿康宫,这边叫慈宁宫花园,虽然西区没开放,虽然慈宁宫没开放,虽然寿康宫没开放,但是非常有名在社会上。比如目前正在播的,像有些宫廷的长篇的一些连续剧,发生故事地点就在这里。 记者:那他们是不是也来这里考究一下,然后学习一下,然后重新把场景在外头的剧场里面给搭建起来。 单霁翔:希望这样,希望影视节目,之前要多做功课,可能就会更真实一些。 如果说在故宫这一本大百科全书中,未开放区是尘封的书页,那么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寿康宫就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篇章,目前,慈宁宫和寿康宫已经修缮完毕,慈宁宫花园的修缮工作也正在按计划进行。在故宫博物院网站对慈宁宫花园的描绘中有这样的表述:“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够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而在不久的将来,游客们将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 记者:我们已经修缮了一段时间,什么时候开始修缮的,为什么还要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对外开放呢? 单霁翔:它是这样,就是这个已经修缮了,完成了已经半年多了,现在还正在加装这些安防设备当然我们现在陈列,还在讨论,不断在完善,最主要的还是在等其它工程,因为西部开放,人们就会汇集到这儿,所以要整个系统的开放,不是独立的一栋开放。 记者:所谓的其它工程主要是等什么? 单霁翔:对面的慈宁宫花园,正在修缮,今年秋季就能基本结束, 记者: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寿康宫两年后如果开放以后,如果民众们要去看,您会特别建议他们看些什么, 单霁翔:当然西部有西部的跟其它区域不同的性格,就是它历史上从明代嘉庆年间开始造建,这个地方就是皇太后、嫔妃活动的区域,包括它的文化氛围也跟其它区域不一样,它的佛堂比较多,寿康宫将来又是原状陈列,所以这个区域开放以后,它充满故事,可能也会同样的吸引更多的观众。 单霁翔:努力推进将红墙内殿宇还给观众工作 故宫有两道墙:一道是外围的灰色城墙,被称作是“紫禁城城墙”,灰墙内便是高约8米的故宫红墙,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故宫的灰墙内、红墙外的一些古建筑被十余个办公和科研单位占用,这不仅破坏了故宫的完整性,同时也给故宫的安保形成隐患。 记者:其实在红墙内,被其他单位占用情况的情况,在我们整治之前或者整理之前还是比较多的? 单霁翔:那时候非常严重。 记者:最严重的时候? 单霁翔:13个单位在故宫里面。 记者:我们花了多少年把它慢慢的整理了? 单霁翔:前后15年左右时间,但是最快的还是这十年。 单霁翔说,十年来,在故宫人的努力下,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建筑陆续被收归故宫管理,而在未来,这项工作会被进一步的推进,实现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 记者:这是科技部 单霁翔:文保科技部, 记者:文保科技部,就是我们以前说的,红墙里头的单位。 单霁翔:我们的红墙里面的单位,现在大部分都是科技部用房,它占了13处地点,那么也就是2016年,我们为文保科技部建一个新的房子。 记者:在哪呢? 单霁翔:在我们的西河沿,那么这13处地点就都搬出去了,把大量的这样的古建筑,就能够还给公众, 记者:现在除了科技部之外,还有哪一些科研单位在里面, 单霁翔:现在红墙里面,主要是科技部,它们对于藏品的科学研究,科技保护和修复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是在红墙里面不合适,因为它们的很多研究要用仪器仪表,它们很多的修复要使用不同的能源,这样有一定的对环境的一些影响,所以把它搬出红墙以外,不但能够使更多的文物建筑,将来经过修缮以后,能够对公众开放,而且使故宫红墙里面更安全。 | |
二、珍宝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有独特的持拿器物的规定
2011年,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一连“十重门”,让故宫陷入了舆论的焦点当中,单霁翔就是在这个情况之下,走马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上任的两个月之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有人问单霁翔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从哪里烧起?单霁翔的回应是,故宫保护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没有,好在我的名字里头有“雨”,我倒是准备好了“水”。自称是“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面对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文化胜地,他心怀敬意、如履薄冰。
2011年7月,故宫发布消息,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的时候发生了文物损坏的事件,经过调查,证实为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所致。据统计,中国的珍贵文物一共有401万件,其中有41.98%的珍贵文物都在故宫。单霁翔说,以前他只知道故宫的文物多,价值高,但是没想到数量这么多,价值这么高,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一定要把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单霁翔:我们一方面对于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一个汇集和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岗位进行了严格的实操的培训,同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这些都在向全体职工敲响警钟。
虽然身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但是单霁翔说,作为新职工,他也同样参加了员工的实操培训。
单霁翔:那么持拿这些文物怎么拿,比如这些杯子,家里面拿杯子就是这样拿的,但是在故宫杯子盖和杯子身,绝对不能一起拿,必须得跑两趟,比如家里拿杯子喝水,是用这个把儿拿,在故宫绝对不能拿把儿,因为把儿是脆弱的地方,壶有提梁,拎的壶不能拎梁,所以在故宫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持拿器物的一套做法,
记者:您刚才也教了我们一下,因为您是新进员工,所有有个培训,但是在故宫什么样的人的可以接触文物,应该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院长可能一般也是不能接触文物的吧?
单霁翔:我是一般我不能进地库,进地库要事先申请,申请以后要由我们的保安陪同一起进地库,那么进地库的过程中,我一般我们不接触,直接接触文物
记者:那一般您不接触,为什么您也要被培训呢?
单霁翔:我在必要的时候,会要接触的。
记者:比如说。
单霁翔:比如说,这件文物在科技保护的过程中,那么如果它提出来大家进行研究,它如何修复等等这样的特殊的时候,也可能会接触到文物,并且作为管理者,对于这些应知应会的东西,要先知先会,你才可以告诉别人,这件事这样做不对,或者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你连自己都不懂,你如何进行管理呢。
单霁翔:这个院子要原状陈列,就是原来太后的寝宫是什么样子,把它原状复原。有的(人)去台北故宫,说台北故宫有很多陈列,琳琅满目的,北京故宫陈列好像没有那么多,其实北京故宫同时陈列的大约有1万件,但它的很多是原状陈列,比如太和殿上里面的陈设,其实件件都是珍贵的文物,但是我觉得这些文物,跟原来的它的建筑,原来氛围在一起应该说更有尊严,它没有离开它原来的环境。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将公布全部藏品详目
从1925年故宫开放到20世纪末,虽然开展过四次文物清理工作,但是由于历经多次社会动荡,故宫的藏品总数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2004年到2010年,在经过7年地毯式的藏品清理核对之后,故宫的“家底”首次全面摸清。
单霁翔:今天知道我们不是近100万件文物藏品,而是1807558件有整有零,故宫将在不久以后,将公布我们全部的藏品详目,那么这项工作,对于一个大型博物馆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我们承担了这个挑战,也准备迎接这个挑战,也就是我们的社会公众,能够查阅到故宫的每一件藏品它的名称和它的信息。
单霁翔:摸清故宫家底是做好藏品保护第一步
2011年,时任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就曾经对中国博物馆藏品的腐蚀情况表示过担忧,据国家文物局的一次博物馆藏品腐蚀调查统计,中国博物馆馆藏文物每年的损失(经济价值)数以亿计,而摸清博物馆的家底,就是做好藏品保护的第一步。
记者:那咱们现在故宫的家底当中,有哪一些部分是觉得,您看到的腐蚀的情况是比较严峻的,要很快的进行抢救的?
单霁翔:比如我们的织绣我们的地毯,那么它面临着刚才说到的虫蛀腐蚀这种状况,因为地毯很多都是使用过的,但是今天它体量非常大,如何在更好的条件下保管和进行科技保护,那么比如我们的这个一些灯具,一些家具这些由于没有很好的保管空间,它可能会有一些木材的糟朽这些事情发生,所以都需要在各个方面能够改善它们的保存状况和及时的进行科技保护。
比如过去呢,这些祭法器是这样放的,都是粉彩的瓷器,那么今天呢,给它每个紫装蓝匣,把它装在密集柜,这样呢,对于地震的灾害,能够有所防范。
三、安保
单霁翔:故宫的安保设施已经处于落后状态
2011年4月29日,一起出人意料的失窃案,引起了民众对于故宫安防问题的广泛关注。2012年3月19日,故宫窃贼石柏魁被“一审”判处13年的有期徒刑,事后,曾经有记者问单霁翔的看法,单霁翔说,等到将来事情过后,他那个时候也只是一个老人了,他很愿意陪石柏魁重新游览故宫。
单霁翔告诉我说,事实上,安保问题一直是历任故宫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故宫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由112公顷的紫禁城和9000多间房屋组成,由于受到了露天风雨剥蚀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安防工作比其它的博物馆要复杂困难的多。目前故宫正在运行的安防报警系统是1989年操持设计,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已经有14年没有进行升级。
记者:过去有14年,并没有进行安保的升级,当时为什么没有进行这样的升级?
单霁翔:就是在过去的研发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故宫过去14年前,也就是1998年算是北京地区大型公共设施最先进的,那么其实呢,在北京后来建设的很多大型公共设施,它们的安保设施都采取更先进的一些装备,其实呢故宫实际已经落后了。那么研发的过程中,有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适用于故宫的先进的装备,前后论证了七八的时间,这样时间就拖下来了。
2009年11月,故宫博物院安防报警系统改革工程正式开工,工期为4年,预计在2013年11月完工,按照工程打算,除了在室内安装报警器外,室外还将设置周界报警,成立纵深防护体系,并配有图像及声音复核手段,监控图像的笼罩范围也将有大幅提升。
单霁翔:有些地点呢,不太显眼,我们的安防设备都在安装,比如那绿色的,不知道你看得见吗?那就是一个
记者:那个是一个摄影机是吧?摄像头。
单霁翔:摄像头,如果它的底下的背景是绿的,我们就给它涂成绿的。
记者:所以不显眼。
单霁翔:背景是红的,就涂成红的,比如那个墙角有两个,像我在故宫工作以后,我就是一进来就知道,什么地方有摄像头,因为专业了,
单霁翔:我们一个体会就是要多层覆盖,不是一种技术,而是要多种技术,我们现在正在包括刚才提到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全覆盖,多层覆盖,当一套设备失灵,或者一套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其它设备能够相互弥补,也就是这一套安防系统在2014年建成之时,我们新的系统的研发也开始了,也就把它的更新的频率,不能在14年这么长,而是要每隔比如5、6年,6、7年就有一套新的系统,重新武装。
单霁翔:条码化保存需结合文物本身特色
2011年12月,故宫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对故宫的文物、古建、人员等10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测。同时故宫正在研究给每一件故宫的文物都贴上一个条形码,只要文物移动,就会自动报警。
记者:我们知道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每一件文物进行条码化的保存,这个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
单霁翔:故宫的文物呢,它的藏品类型非常复杂,大到比如地毯,比如顶箱的立柜,小到非常细致的一些雕刻啊,玺印啊,所以用一种条形码技术,是不能适合故宫所有的这类的文物,那么就要研发适合于故宫藏品的这样的系统,比如瓷器,它上面附加上一些条形码的这样一些装置,可能适用,那么对于比如我们织绣,比如对于我们的铜器,可能就不一定适用,这样的就是需要结合藏品的特色来进行研发,但是我们在紧锣密鼓地在研发,我们希望今后一个古建筑群的保护状况,一个我们文物藏品的保护状况,一个观众人流的状况,这三者是我们保护的对象,也是我们在安防系统研发逐渐完善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2012年8月底,故宫将正式印发《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汇编》,其中就包括了综合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等在内的11大类管理制度。单霁翔说,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方面,但关键的还是执行制度的力度和员工责任心。
单霁翔:故宫其实故宫博物院院长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我们的库房,我没有权限。
记者:你也没有钥匙。
单霁翔:不但没有钥匙,我领钥匙的权力也没有,然后进入了库房的时候呢,要输卡,这个我有,但是第二道呢,要输指纹,我就没权限了,我们院长里面,有指纹授权的,能够进入地库的,只有我们陈丽华(副)院长一个人。
记者:她就专门管文物。
单霁翔:对,因为她是管文物的(副)院长,但是她要进,必须得到我们另外一位(副)院长,李季常务副院长的许可。
记者:交叉。
单霁翔:他们两个是互相制约的。
记者:交叉制约。
单霁翔:如果我要是进地库,我一定要先申请,由我们的保安人员来和我一起进,这是制度。
单霁翔:每当观众都已经离开以后,我们在傍晚或者夜间进行防火的,防盗的演习,有时甚至驻院的武警,驻院的消防部队合练,因为故宫那么多巷道,那么多门,不同的时间哪些门开,哪些门不开,哪些门可以最便捷的通道到达出事地点,这些没有日常的反复的演练,一到战时,一到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是很难应对的,它不是一个,就是封闭的空间,把4个门堵开,就可以了,而是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记者:2014年之后,故宫的安保的情况,会提升到什么样的地步。
单霁翔:我们会使故宫,我们112公顷的土地,9000间房屋,得到完全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