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扁担”挑起龙山生态文化旅游
发布: 2016-11-20 10:59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78次
龙山在哪里?
从地图上看,云贵高原跌宕东倾,武陵山脉蜿蜒南引,这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武陵山脉腹地,与湖北来凤县仅一水之隔,区位独特而迷人。
龙山历史悠久灿烂,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自然风光旖旎,民俗文化古朴,历史沉淀厚重,旅游资源天赋异禀,是湖南省最先公布的20个旅游资源重点县之一。但其后在历史的变迁中,旅游知名度仅限于省内及周边地区,藏在深闺无人识,远不为人所知。
近年来,这颗蛰眠多年的璀璨明珠终不甘沉寂。随着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机遇,该县在交通瓶颈得以破解的同时,沿着刚竣工不久的龙山至里耶二级路和正在修建的洗车至里耶二级路沿线做足生态文化旅游文章,将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中,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形成了文化兴旅游、旅游促文化、文化旅游助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两条路形如两根“扁担”,挑起了该县文化旅游产业新亮点喷薄而出,也让龙山这个昔日传统农业大县,将转型突围之路演绎得生动而精彩。
“两根扁担”:挑起文化旅游二次创业
初冬时节,和煦阳光洒满大地。乌龙山大峡谷景区内的土家妹餐馆生意红火,一盘盘土家腊肉、土鸡、鲜鱼端上餐桌,众多食客正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景区重新开放以后,生意一直都不错,每天流水账达到 2000 元以上。”老板娘张爱民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乌龙山大峡谷景区位于该县桂塘镇乌龙山村境内,总面积72.7平方公里,以岩溶峡谷胜景和溶洞群规模巨大为主要特征。著名画家黄永玉来此游览后曾经诗云: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
乌龙山大峡谷景区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湘西州最早开放的景区之一,鼎盛时期年接待游客达70万人次。之后,因为交通的制约,该景区被迫一度关闭,到今年7月28日,随着龙山至里耶的二级路竣工之后才重新恢复开园,恢复开园以来,乌龙山大峡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十一”黄金周期间,该景区日接待游客量达到5000人次。
与土家妹餐馆一样,在该县惹巴拉景区,游客数量与平日里增加了不少。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来自长沙、重庆、四川、北京的自驾游客是在听闻“中国土家第一村”后慕名而来。
作为“扁担”上的两条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该县立足里耶古城遗址、秦简博物馆,打秦文化品牌,按照“还原古街区、改造旧镇区、拓展新镇区”的思路,实施明清古街区、考古遗址公园、秦简博物馆提质改造,抓好“三朝三城”遗址、东汉古墓群保护展示,推进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把里耶古城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情小镇。
在有着“南方呼伦贝尔”之称的里耶八面山上,该县重点启动了八面山生态建设项目,打造集文化体验、高山运动、避暑度假于一体的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立足土家古民居、土家族习俗,该县奏好民俗曲。按照“山水画、田园诗、乡愁园”策划定位,重点对捞车村、六合村、树比村4个土家传统村落进行规划建设,实施“惹巴拉生活品牌”,打造“长沙—张家界—凤凰”旅游黄金线上不可替代的田园休闲度假产品。
“乡村游”新热潮,“火”了景区的餐饮、住宿、民族工艺品等旅游连带产业,可谓是“一业兴,百业旺”。位于惹巴拉景区的郭大妹农家乐一到饭点便热闹起来,一拨拨游客涌入,年收入高达20多万元;土家织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代娥接到多个电话预约购买土家织锦,现在一空闲,便坐在织锦机前“咣、咣、咣”地飞纱走线;整个捞车河村现在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户平织锦收入达1.5万元,涌现了刘代娥、黎秋梅、黎成菊、黎成凤等10多家大户,黎秋梅每年收入达到80万元,刘代娥每年收入达12万元,黎成凤每年收入20万元,黎成菊每年收入50万元。
借助两条“扁担”上打造的精品线路建设东风,该县奋力打造旅游“二次创业”,推进“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步伐,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预计每年接待游客数 280 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亿元、可带动3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全域旅游:掀开神秘盖头擦亮品牌
龙山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早,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着品牌吸引力需要提升、市场需要持续拓展、基础和配套设施需要完善、景区需要扩容提质等问题。
如何让龙山的文化旅游再次腾飞 ?龙山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最具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整合资源,破解难题,旅游业步入高端、高速、高效发展的动车时代。
在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同时,该县注重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在土家织锦技艺、摆手舞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
近年来,该县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全国农民艺术节等国际性、国家级、省级活动40余次,其中,土家溜子说唱《岩生哥的婚事》更是在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展演中获得最高奖项———群星奖。同时,该县还着力丰富特色乡镇文化的“一乡一品一节会”格局,增强生机勃发的乡村文化软实力,每年,该县苗儿滩镇捞车村都举办土家织锦、土家摆手舞等展演活动,洗车河镇举办“端午”赛龙舟、“舍巴节”等活动,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不断被外界所知的同时,也引起了游客们浓郁的兴趣。
“力争“十三五”末,全县成功创建4A级景区3个、5A级景区1个,全县旅游人次达700万以上、旅游总收入达60亿元以上,使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龙山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刘冬生表示,该县将全力贯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入湘西州旅游网络,让全县文化旅游大放异彩。
高位推进:立足自身优势做大做强
大自然赋予龙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一些景区景点多年面貌变化不明显。最具禀赋、最为独特的资源,与旅游人数、旅游业发展相比,多了些“一江碧水空自流,群峰竞秀枉自多”的寂寥和遗憾。
其症结在于体制机制落后,缺乏活力。为此,龙山县委、县政府高位推进,统筹谋划,精准落子,蹄疾步稳,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
以改革为突破,创新发展新举措。该县结合机构改革,整合宣传、文化、旅游、广电、民宗、文物等相关部门,加强旅游资源的统一经营管理,统筹协调全县旅游业发展,指导旅游及相关联行业工作。加快土地、资金、市场、管理、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全面向旅游产业集中,形成全县上下“工作围绕旅游转、项目围绕旅游建、产业围绕旅游做”的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化旅游产业是大船,政策则是推动其破浪前行的风帆,该县先后出台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招商引资,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加快景区建设,让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好的机制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旅游招商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15年,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和27%。
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相得益彰,让龙山旅游的发展前景也引起了众多投资商的注意。该县在旅游招商引资上及时调整思维,大胆提出了走市场运作之路,引进重庆汇邦集团拟投资50亿元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引进重庆交建集团,对全县6条旅游通道进行垫资修建;引进消费宝集团,一期投资2亿元建设惹巴拉土家影视项目;引进重庆恒悦户外旅游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汝池河漂流进行开发,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评审;引进重庆典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4.65亿元,在华塘新区修建高星级旅游酒店。
同时,该县积极创建国家等级景区,里耶古城成功创建3A景区,4A级景区已通过景观质量评审,启动惹巴拉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此外,该县还将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扶贫同时推进,突出旅游扶贫,将里耶安置区作为集旅游休闲、住宿、游客消费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打造,将里耶旅游核心景区采用整体租赁的方式,由旅游公司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在惹巴拉景区,打造特色民居客栈,整合资金,建设惹巴拉集中安置区,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旅游区搬迁转移;在火岩安置区实施旅游商业街建设,提高居民旅游服务收入。
科学规划、倾力打造,一张张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文化旅游名片在该县正逐渐形成,也让湖南这个最偏远的县文化旅游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今年截至7月,该县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6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1亿元,较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3.26%和0.97%,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巍巍青山连绵屹立,坐拥湘鄂渝;悠悠酉水碧波荡漾,水绿亦还蓝。坐落在湖南西北大门的龙山,送走了多彩的夏天,又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农田里、道路旁、河流边时不时都会看到游客用相机和欢笑声记录下休闲时光。春夏,繁花似海;秋冬,黄叶如金。四季有不同的风景,游人有不同的去处。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品果、冬日赏景,已成为了该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全力抓住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机遇,”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龙山县委书记周云告诉记者,龙山将努力走出一条以旅游为引领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使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下一个五年,龙山县将抢抓高铁时代到来的机遇,把旅游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的特殊地位,实施通道旅游振兴计划,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红色旅游主题,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新业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拉动旅游消费规模。(湘西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