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胜地”光彩褪色引发忧思
发布: 2014-7-07 23:02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52次
当骄阳和溽热覆上维港沿岸,香港又一次迎来传统的暑期旅游旺季。年复一年,以内地人为主的访港旅客涌入这座五光十色的国际都会,尽享购物、美食和主题乐园带来的身心愉悦,也为香港的零售、餐饮、酒店等产业创造可观收入。
然而今年,情况有些不同。“客人少了好多啊!”旅游产品推销员黄雅琦的感慨,道出了香江旅游盛况的褪色。是什么止住了游客的脚步?学者和业界人士受访指出,个别冲突事件被人为扭曲和放大,导致香港旅游整体观感下降,恐为首因。
黄雅琦的工作地点在尖沙咀广东道,以名店林立而著名。每天,她都会拦下拎着大包小包的“豪客”,热情推销豪华出海观光游,“过去每周都能成功推销两三个套餐,现在半个月才开一次单”。和她一样感到失意的,还有香港的零售店主、餐饮业主和酒店经营者。
统计显示,今年的“五一”、端午两个小长假,内地赴港游客人数均录得跌幅。其中,“五一”小长假内地游客比上年减少1.7%,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跌;端午小长假内地游客同比减少2.5%,与2011年的60%增幅形成鲜明反差。
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就是在铜锣湾、旺角等传统游客聚集区,随处可见游人稀少的店铺,以及动辄贴满一面墙的招租海报。一家名贵钟表连锁店的陈姓负责人坦言,目前店里客人流量高峰期只有以往的八成左右,已准备关掉湾仔的一家分店。
“出现这样的境况不是没有预警的。”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认为,香港的购物环境、物价水平变化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议题被泛政治化操弄,使得个别冲突事件释放出夸张的负面信号,影响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整体观感。
内地访港游客来自大江南北,文明素质参差,行为习惯各异,与香港市民发生摩擦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受访者认为,这完全可以通过友善的交流、劝导以及高效的管理来化解。
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说,目前香港有些激进团体借题发挥、制造对立,哪怕是原本属于文明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也被贴上“政治矛盾”的标签。“他们煽动香港市民对内地游客的不满情绪,实则是企图捆绑上自己的极端诉求。”
他还担忧地说,随着非理性的喧嚣愈演愈烈,保持友善平和心态的香港人逐渐隐入“沉默的大多数”,越来越难以发声,“让人误以为香港变成了一个充满歧视、不再有人情味的地方。”
无独有偶,广东一家媒体6月初进行了赴港游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表示会在1年内赴港的受访者仅约三成,而不欲赴港者达至68.42%。选择不赴港者中,有26.32%的人表示“不想被歧视”,另有15.66%的人认为香港“不够人情味”。
“可见,在个别‘辱客’闹剧的挑动和发酵下,内地民众开始对去香港旅游感到忧虑踌躇。而当这种认知在人际间扩散,慢慢成为共识时,影响将是长期和难以扭转的。”郭万达说。
香港旅游发展局曾在今年2月公布,将以超过一半的年度推广预算(约合1亿6700万港元),吸引过夜旅客尤其是高消费的中年在职人士和成熟客群。“香港地少人多,旅游业偏重高消费旅客是题中之义,因此旅游体验极为重要。”香港媒体人林国泰说,现在有必要正视问题,将心比心,设法维持和提升香港的好客形象。
然而,刚刚过去的7月1日,中环的卡地亚、香奈儿专卖店因故闭门歇业,再度引发“吓跑游客”的忧思。香港海南社团总会副会长吴亚瑛直言,中环是香港的核心商业区,一旦店铺被迫关张,将引起游客惊恐,不敢再来港消费,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会因此受损。
作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多年来呈现稳定高幅增长。“改善香港的旅游环境任重道远,包括接待能力、基建设施等都需要加强。”郭万达说,“最关键的还是社会氛围。如果任由戾气蔓延,一个吵吵闹闹、推推搡搡的香港,必定无法成为国际级旅游目的地。”(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