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应优先发展现代旅游业
发布: 2011-5-20 22:29 | 编辑: 张家界旅游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69次
实践证明,单靠对贫困人口的生活补助、对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等“输血”措施,已无法承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之重,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何在?如何定位?路径怎样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西藏和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将我国藏区和天山南北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海南考察时,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路径的选择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应优先发展现代旅游业,将其作为先导产业、核心产业和根本产业来抓,而且,这一举措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
旅游业的性质非常符合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高寒,远离主体市场,人居环境比较差,地广人稀,生产生活要素分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比较封闭,维护稳定、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且,这些地区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是我国主要的涵养水源地,上方上水,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横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和沿海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长期困扰民族地区的以交通为核心的硬件基础建设和以教育为核心的软件基础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财力,但与内地和沿海相比,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理的产业支撑,缺乏内在动力。内地和沿海重点发展的是电子信息、汽车和机械制造、出口加工贸易、动漫、服务外包等要素聚集、附加值较高的外向型产业,民族地区开发的是传统农牧业、水电、矿产等粗放的、资源性的内向型的产业,基本上没有附加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不起来,交通通讯始终缺乏现实的支撑;知识、科技含量低,新增就业人数少,不能直接惠民富民,教育始终缺乏内在的动力。
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当基础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就要大力发展相应产业,以此支撑、促进新一轮基础建设,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产业升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地区的交通、教育等基础建设已有相当水平,与内地和沿海的差距并不大,但在产业选择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偏差,直到今日,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内地和沿海已经几轮发展,民族地区仍然徘徊在粗放的资源型开发的边缘。
A.按惯性发展传统农牧业。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地区基本不灌溉,基本不施肥,基本不除草,基本不剪枝,基本不蓄草,基本不轮牧,每年亩产三、四百元;而且,由于远离主体消费市场,运输不便,多为自产自销。急需转变作业方式,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把阳光、温差、高差变成“价差”,以此尽快、大幅度提高农牧民的人均收入。但是,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海拔较高,耕地有限且多为一年一熟,草原多为高山草甸或湿地,长的是草皮而非草场,或是涵养水源地,难以大规模发展。
B.按资源优势开发水电。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当今世界能源稀缺,开发水电以迅速增加财政收入确有必要,但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却值得商榷: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产业”既要有“产”,更要有“业”,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大量解决当地就业,直接致富当地群众。水电开发投入很大,但解决长期就业非常有限;二是移民搬迁任务重,生态压力大,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渠化江河非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