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索溪峪镇文庄村:山顶上的花园式村庄
发布: 2012-10-28 22:06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211次
10月18日,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驱车前往武陵源区索溪峪镇文庄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新清怡人的山野景观,一条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车窗外是大片大片的高山蔬菜大棚,门前或大或小的花园里停放着小车,一个花园式村庄呈现在眼前。
文庄村位于索溪峪镇西北部,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三年前,该村在围绕“出行难、饮水难、发展难”等问题上,大力实施环境整治项目,并同步推进改路、改水、改房、改民生、建阵地等设施建设,共修建分散型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07处、垃圾池9个、沼气池24个,改厕32个,发放垃圾桶70套,配备垃圾收集车1台,彻底改观了村庄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的历史面貌。
在文庄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放有一个或几个垃圾桶,还有一个白色栅栏围起的简易花园,里面可随意种植花草和蔬菜,只是仔细一看,不管出大多太阳,花园里面的土壤始终保持着湿润状态。带着好奇,记者采访了索溪峪镇生态环保站站长毛建勇,了解了花园中的环保秘密——分散型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载体就隐藏在花园中,分散型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将厕所污水、生活污水、自然雨水分别引入三个不同的蓄水池,然后对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处理储藏,之后就在生物过滤池进行土壤分解后可再利用,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便直接流入门前的花园浇灌土壤,甚至可以给牲畜饮用,这样一来既实现了农村污水的干净排放和有效利用,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这套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之后,昔日农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情况不复存在,到处呈现的都是一片干净整洁的新气象。
“我们的分散型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采取的是农民自己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模式,把全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全部建立起来,基本上没有不愿意搞的村民,因为这是一次性投入、但建成使用之后几乎没有后期的维护费用。”毛建勇介绍,“现在全村大部分都已经用上了,只有少部分的老房子还在改排水管道。”
“如今的文庄村乡风更文明、民风更淳朴,家庭更和美、邻里更和睦,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景象。”武陵源区环保局分局副局长佘昆昆告诉记者,“像文庄村这样的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村居,目前已经在武陵源区全面铺开,通过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武陵源区的广大农村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环保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民的幸福感指数也提高了。”
文庄村只是武陵源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大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武陵源区结合实际,以开展生态区建设、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确定了农民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农户庭院基本没有随地流淌的污水、村庄田园基本没有散放的垃圾、河流池塘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村间道路基本没有裸露的人禽粪便、乡村道路沿线基本没有散落的塑料垃圾等六个“基本没有”工作目标,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区财政安排一点、乡镇统筹一点、单位(企业)出一点、农户(个体户)收一点的“五个一点”资金筹措方式,确定了“户集中、组收集、村(居)处理”的村集中治理模式,“户集中、村(居)收集、乡(镇)处理”的乡镇集中治理模式,农户自行挖坑填埋的农户分散治理模式,以及乡镇集镇所在地由乡镇府安排清运的治理模式等四种垃圾处理模式,同时各乡镇开展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评比活动,以增强村民爱卫生、讲文明的意识。
在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该区着力实施“三清”、“三绿”、“五改”工程,重点对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养殖畜禽粪便及农村饮用水保护进行建设和治理。几年来,武陵源区农村累计建设垃圾池、箱、斗478个,安排清运车辆43台,农村垃圾治理面达96%,完成改厕改厨6400多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57万人。(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