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
发布: 2011-5-20 10:34 | 编辑: 张家界旅游网 | 来源: 互联网 | 查看: 2233次
记者:为什么要设立中国旅游日?
邵琪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国内旅游已形成世界最大市场之一,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6次,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越来越突出,对扩大内需、拉动就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明显作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实现了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休闲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按照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旅游阶段。社会各界普遍看好旅游,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中国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决策,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独特作用的广泛认同,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旅游生活的新期待。
记者:设立中国旅游日有什么作用?
邵琪伟: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事件。
首先是将极大提高全社会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参与,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设立中国旅游日,向全社会发出了党和国家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强烈信号。有利于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于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目标。
二是有利于提高公民旅游意识,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旅游消费时尚。通过开展旅游日活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旅游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领悟旅游活动的真谛,享受旅游带来的开心和快乐。同时还可以倡导旅游业者开发生态、环保、健康、文化型旅游产品,开展优质、诚信、节能、文明经营,营造让旅游者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
三是有利于通过旅游渠道,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开展旅游日活动,能够广泛宣传我国优秀文化,引导国民寓学于游、寓教于游、寓健于游,实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增进沟通、提升素质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旅游日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宣传日、推广日和发展日,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通力协作、大力支持。
记者: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什么选择这一主题?
邵琪伟:在每个中国旅游日设立年度主题,目的是贯彻国家设立旅游日的初衷和精神,传播先进旅游理念,诠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责任。世界旅游组织在每年的世界旅游日也都提出有针对意义的口号,从各个视角宣传旅游的重要作用。
2011年首个“中国旅游日”的活动主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既是一句中国古代名言,又呼应了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作为中国旅游日的内涵。温家宝总理在《纪念徐霞客》一文中写道:“我由衷希望新世纪对徐霞客的纪念和对徐学的研究,能够促进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领略祖国名川大山中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使人们在传承与开发中得到深刻启悟,从而促进人们更加懂得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这是对旅游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联系,可以说旅游就是一本活书,旅游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同志说,旅游能够“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拥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海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使更多的海外游客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和中国文化,也使更多国内游客“零距离”地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旅游产业文化内涵的深浅程度是评价产业质量水平的一种标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共进、融合发展,必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记者王小润 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