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居修缮工程竣工开放 保存丰富图书文献资料
发布: 2011-12-08 21:59 | 编辑: 张家界旅游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310次
12月1日,上海武康路113号重又热闹了起来,在人们的期盼中,历经五年的论证研究、资料整理、修缮施工,巴金故居修缮工程宣告竣工,即日起对公众开放。参观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巴金生前写作、会客、生活的场景,还可以通过专题展览一睹巴金故居收藏的重要文献资料。
巴金故居建于1923年,1948年曾改建。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巴金在此居住长达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散文集,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他的晚年力作《随想录》也是在此完成问世。
这里曾出入过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巴金一家从1955年搬来,10月就迎接了第一批客人:法国作家萨特和波伏瓦。夏衍、曹禺、沈从文、柯灵、王西彦、唐弢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
记者看到,巴金故居的家具保存完好,卧室里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床头为方便巴老起身而特别安装的白色木头扶手支架,二楼摆放着托尔斯泰雕像和妻子萧珊照片的书桌,一楼客厅角落里巴金在上面写下了《随想录》的木头窄桌,客厅、书房、阁楼、阳台上放置着的整面的书柜,这一切完整地再现了巴金生活、写作的场景和氛围。
故居完整地保存巴金遗存的丰富的图书和文献资料。据悉,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图书、书画、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献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巴金收藏的各文种图书就达近4万册,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多门类,主要包括现代文学重要作品(其中大量作家签名本和初版本),西方古典文学名著,中外思想和革命著作等。各类书稿、书信、文献、照片档案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超10万页(件),还有众多名家的书画艺术品。记者了解到,巴金故居除了将充分利用遗址性纪念馆所有的现场教育、展示的功能,还计划设立巴金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动交流中心等专业中心,整合巴金研究资源,成为面向公众、面向学者的教育、展示、研究等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机构。(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