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文化是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的引擎
发布: 2011-11-10 17:34 | 编辑: 张家界旅游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308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届六中全会一闭幕,各地各部门立即兴起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新华网原创评论栏目《新华网评》策划推出专题系列评论——“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请地市宣传战线上的“一把手”当一次“评论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撰写评论,建言献策。《新华网评》栏目将陆续发布,以飨网民。今日推出第四篇。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四:
文化是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的引擎
中共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余怀民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还可增强民族自豪感,扩大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文化不仅是塑造一个地方形象的引擎,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引擎。
当前,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正步入一个新阶段,如何把地方文化打造成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的引擎,笔者认为,至少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做强文化载体的旅游品牌。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是硬实力,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是软实力。文化产业在自身的发展、文化在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在与现代农业、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软实力的属性,更体现了硬实力的特征。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硬实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丰富民族文化演艺、民族文化工艺品、生态文化农庄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可以不断壮大文化特色旅游商品集群,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的硬实力。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以及嫁接、融合了文化属性的自然景观,可以延长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同样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是推动民族文化走进国际舞台。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塑造旅游城市的吸引力的文化魅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自信心。通过收集、整理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文化产品真正地走上国际舞台,产生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像民歌节、元宵灯会等推陈出新的节庆活动,可以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显然,挖掘、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吸收、融合先进文化,能够使文化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
三是在文化交流交融中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创新可以影响世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中,可以增强主动权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是一个旅游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能够帮助民族文化像磁石一样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向世界递出亮丽的名片。
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是相适应的,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将文化作为走向世界的强大引擎,是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