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生大使:把张家界做成中国的名片
发布: 2015-8-30 10:57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87次
8月中旬,前驻厄立特里亚国大使李连生及夫人娄向青在张家界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休闲度假游。期间,他们既是张家界的客人,又客串张家界的主人,并寄语张家界人要“把张家界做成中国的名片”。
那么,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这对有着丰富阅历和“挑剔”眼光的大使夫妇,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这对大使夫妇,纪录下他们在张家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记
好的名声来之不易,要守住
张家界市,一座新兴城市,建市近30年。张家界市,一个旅游胜地,享誉国内外。退休后的大使夫妇,把张家界作为休闲度假的目的地,是因为“张家界声名在外”。
在任上的时候,也就是2011年,他们曾来过张家界参观学习。那年,是一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行程。四年后再来张家界,大使夫妇投入了一场下马看花、入乡随俗的旅程。
他们说,张家界这个城市发展很快,短短二十来年,就成就了湖南旅游龙头的地位,获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行走在张家界的日子里,他们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张家界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份美的肯定,既生发于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旖旎瑰丽,又源自张家界人热情好客的情怀。
“一个好的名声来之不易,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张家界的名声形象。”大使夫妇满心关怀地如是嘱咐着。
服务西方游客,重细节
“我们这一次既是张家界的客人,又客串了张家界的主人。”回忆这些天的偶遇故事,大使夫妇立马打开了话匣子,笑着和我们分享“客串主人”的来龙去脉。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氧吧,大使夫妇遇到一拨西方游客在写有鹞子寨的石碑旁踌躇不前,心想,这群游客估计是想去鹞子寨,又不知道前方什么情况,所以在犹豫。大使夫妇二人恰好前一天爬过,印象深刻,于是上前,向他们讲述自己爬鹞子寨的经历。这拨人听完后,兴致昂扬,道完谢后就蹭蹭往鹞子寨进发了。
“去鹞子寨的多是自助游,沿途很幽静,不会人挤人,很舒服。到了山顶,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景区,值得一去。”大使夫妇对鹞子寨这条登山线路赞不绝口,他们说在北京想爬个山很不容易,来了张家界,看到鹞子寨后就觉得这个一定要去爬。“关键是风景美,还不用排队。”
在住宿的地方,大使夫妇再一次向两位法国朋友推荐了这条线路,并给了他们吃、住、行方面的建议。临走时,两位法国朋友专门在大使夫妇房门边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的张家界之旅就不会这么成功,你们推荐的(鹞子寨)很漂亮,如果来巴黎,一定要联系我们。”
在这个旅程中,大使夫妇前后一共帮助了8拨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希腊等国家的游客,还与其它外国游客简单交流过。言谈中,西方游客倾吐了他们在张家界遇到的困惑,其中很大部分体现在细节上。
语言不通,是最困扰西方游客的。由于他们独立性强、又很自信,大都拿着一张地图,开个导航就潇洒地来了,结果到了目的地,要么找不到能英语对话的,要么标牌上有英语,却是中式英语。“在一家店门上,我们看到‘中药泡脚’下备注的英语竟然是Chinese medicine bubble foot,这个注解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备注:bubble 意为“泡沫”)在景区,指示牌、路标上的内容是多语种的,但是英语不多;宣传资料有英语介绍,但是版本不统一,容易让人困惑不解。在中心汽车站搭乘去武陵源核心景区的线路车要往左边绕进去,“这里可以放置一个醒目的指示牌,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饮食上,西方人一日不能没有咖啡,然而景区的酒店、客栈里,难得喝上一杯现磨的正宗的咖啡,“就在十里画廊找一个现磨咖啡的地方,味道还不错。”
打造中国旅游名片,有信心
大使夫妇坐直身体,郑重其事地对记者说,青山绿水是张家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的财富,每一位张家界人要有自信把张家界做成国家的名片,而不要安于现状。
“你们已经是湖南省的拳头产品,在接待服务和自身定位上,就不能仅仅代表张家界,要代表国家,这一点认识必须看高一点,看远一点。”大使夫妇继续建言道,张家界的风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软件设施上也要跟上。已经来了的国外客人要接待好,即将或渐渐被吸引而来的客人,要做好规范化的接待准备。
关于这一点,他们建议,张家界的东南亚市场业已成熟,可以向西方国家倾斜。在开拓和迎接西方国家客人之前,相关部门可以先行做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推销张家界。比如,西方人喜欢挑战,独立性强,不喜欢热闹,在景区路线推介方面,就要对他们胃口,推一些有难度、纯自然风光的线路,例如鹞子寨,“这样既可以分流游客,又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这次张家界之旅,不虚此行!”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大使夫妇似乎意犹未尽。临别时,还再三叮嘱我们“要有信心奔向国际舞台”。
李连生,男,生于1951年,籍贯天津,硕士。1976年进入外交部。
1976-1983年 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
1983-1985年 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学习。
1985-1987年 外交部美大司三秘。
1987-1989年 驻斐济大使馆三秘。
1989-1991年 外交部新闻司三秘、二秘、副处长。
1991-1998年 国务院外办处长、处级参赞。
1998-2000年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处长。
2000-2006年 中央外办政研局副司级助理巡视员、副局长。
2006-2009年 驻美国使馆参赞。
2009-2012年 驻厄立特里亚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