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 重文化 求品质 中国游客点亮新形象
发布: 2016-10-02 10:47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信息 | 查看: 2104次
开栏的话
每到黄金周都是中国人出境游高峰,中国游客不仅受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欢迎,也被世界舆论所关注。目前,中国在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消费上均已成为世界第一。尽管旅游纠纷时有发生,但随着出游的增多,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中国游客正以崭新形象拥抱世界。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中国游客新形象》系列报道。
随地吐痰、大声喧哗、 攀比型旅游、爆发户式购买奢侈品……这些对中国游客的刻板印象,如今已悄然改变。
入乡随俗获好评
刘梦楠曾在英国留学7年,亲身感受到中国游客素质的改善。她说:“这些年来,中国游客在公共场所吸烟、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等恶习越来越少。这和中国人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关。”
在欧洲生活了4年的邢女士认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中国游客最受诟病的不文明行为。“本来大声说话就很吵,加上老外听不懂我们谈话的内容,所以感觉很烦。”邢女士表示,但与此同时,很多中国游客在国外都会相互提醒压低声音,“其实大家都有这个意识,走出国门后要文明旅游,不给中国人丢脸,持这种想法的游客越来越多。”
刘梦楠认为,许多矛盾的解决要靠相互理解。“中国人素质问题经常被外国人诟病,我觉得这不客观。在中国人看来,说话声音大不能算是不礼貌行为,但这在外国人看来就是非常鲁莽的。”刘梦楠说,“文化需要包容、需要互相理解。”在她看来,外国现在对中国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游客也更加友好了。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游客现在外出旅游时更加注意入乡随俗。北京金润阳光国际旅行社导游李女士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中国游客在餐厅吃饭,离开时把外套和钱包落在了餐厅。回去找到后,他特意感谢了餐厅员工,并留下小费以示谢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表示,中国游客在外媒报道中形象有所好转,因为出境游模式出现了变化。“一些高端人士更喜欢度假。度假时,必须适应礼貌文明的文化和规矩。回国后,这些都有扩散和示范效应。”魏翔认为,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质疑和异议,也加快了游客的反省速度。这两个推拉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中国游客改变不文明行为。
质量型消费走俏
刘梦楠表示,中国游客以前购物时会选择皮包等一些国际奢侈品,现在,很多人则更关注国外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些人更喜欢带国外原版书籍回国。“而今,带文化纪念品的人也很多,比如当地的特色手信、地区特产等。大家更重视产品本身的内涵和附加值。”她说。
魏翔也认为,现在许多游客并不关注旅游的奢华度,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独特性。他在分析原因时说:“第一,国内外旅游供应者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5年内,供应者大量涌现,比如北美地区华人地接社大概翻了3至5倍,大家竞相提供个性化产品;第二,中国游客通过携程等自由行网站,能够获取更多信息进行对比,他们对旅行社提要求的可能性进而增大。这两个市场因素助推了上述趋势。”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天明认为,以前,中国出境游的消费主要花在观光、购物等较低层次的需求,现在则开始关注深度体验、休闲度假等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中国游客开始从“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
品质旅游受青睐
魏翔认为,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未来3年内,中国人实际国外购买量将下降。他分析道:“这个利空消息却隐含着利好消息,人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购买力,这促使中国游客青睐于性价比高的东西。”
旅游的品质在中国游客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李女士表示,中国游客开始将旅游视为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对高价格、高品质旅游产品的接受度在逐步提高。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刘梦楠和邢女士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喜好而非热衷于热门景点。
刘梦楠喜欢布莱顿、巴斯、约克等英国乡村,因为它们“更接地气儿,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感”,而且“更容易体会到当地的人文特色”。她喜欢音乐剧和芭蕾舞,旅游时会提前订票并查找好地方;她会在一个博物馆待一天,去深刻体会当地的历史文化。
邢女士说:“以前年纪小,都是和父母一起,跟着旅行团去巴黎那种大城市游览。现在我更爱自由行,去有个性的小城市甚至小镇。我曾和朋友在布达佩斯待了3天,在城市里溜达,近距离了解当地历史。没有旅行团催促,没有固定景点,想去哪里便查查地图。”
作为资深导游,李女士认为,以前中国游客出游以体验不同国家文化风情、游览著名景点为主,以行程便宜划算为首选,认为出国游可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及个人品位。现在,随着中国人对旅游认知的加深以及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以休闲、探险、人文为主的旅游路线火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出游心态逐渐放松,关注点也变得更为多元化。(国家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