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这张“黄牌”到底该不该亮?
发布: 2013-2-17 22:14 | 编辑: 張家界 | 来源: 旅遊門戶 | 查看: 2335次
1月25日,湖南张家界,阳光灿烂,晴空万里。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口如织的游人、停车坪排列有序的大巴、热情的导游、一丝不苟的工作人员等上面,似乎很难看出这个景区正在经受一场来自国际层面的“审查”。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游客对张家界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罚“黄牌”一事的看法,均表示不知道。随机采访的3名带团导游中,仅华天国旅张家界公司导游胡赛男知道此事。
事件:“黄牌”警告
1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等方面存在不足给张家界、庐山、五大连池等三大景区亮“黄牌”警告,并对张家界提出改进建议,限两年内整改到位,否则将被除名。
在联合国教科文自然科学部生态与地球科学局《关于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评估决定》中,明确提出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内容大致如下:
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几乎看不到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志或用其他形式展现出的情形,整个公园的铭文只注重宣传张家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情况;公园里的解说词很少看到有关地质方面的;编写的现有大部分材料和建立的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网站都只是中文形式,传播的信息仅局限在当地;没有将本区域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充分融入地质公园的管理中,缺少诸如环境教育性质的项目;黄龙洞有“褪绿”现象;区域内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不足;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食品,手工艺品等);当地多民族与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工作的融合不够;与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项目合作不够,参加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和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的活动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会议和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积极性不够。
景区:做了不少
1月21日,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王建军以个人身份对外发布《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张家界“黄牌警告”的三点质疑》,对评估决定中的部分条款进行质疑。他说:“2004年张家界被联合国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后,张家界在武陵源景区的大门、主要游客集散地以及主要游道都设置了‘世界地质公园’的Logo或者标识,景区关于‘世界地质公园’的标识或Logo在数十处以上。”
在宣传方面,王建军说:“张家界的历次重大对外经贸和旅游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都将‘世界地质公园’的荣誉作为推介的重点内容,并出版多种外宣品宣传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对此,张家界旅游局局长丁云勇也表示,张家界长期坚持宣传张家界地质公园。2011年4月,张家界邀请专家开展“张家界地质地貌”专题讲座,6300多名导游参与;2011年,举行的“张家界地质公园科普知识”的网络培训,点击量达16000多人次;2011年,向导游人员发放《导游年审资料》5000多本,该资料对“张家界地质地貌”进行了专题介绍及宣传。
在宣传品方面,王建军也不认可,他举例说明:张家界2007年以来自行编制、印发的宣传资料中都对“张家界地质地貌”进行了介绍和宣传;《张家界旅游》画册用中英双语介绍张家界地貌;《张家界》折页分中英文版、泰文版、俄文版等多种版本介绍张家界地质地貌;在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收费处等地免费发放有关张家界地质地貌的宣传资料达5万份以上;《走进张家界》DVD光碟对“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时间、缘由、过程、特征以及植被进行了系统、生动、全面的介绍,在景区入口循环播放,并向旅行商、媒体及部分游客免费发放,年发放量在2万张以上;张家界市政府旅游官方网站首页一直链接播放张家界地质地貌视频。
“以上足以说明张家界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张家界不应受‘黄牌警告’,应受金牌奖励。”王建军说。
至于张家界未通过评估的原因,张家界市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向良群认为,这是因为在2008年中评估会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估局提出的有关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整改的意见一直未下发到张家界,导致张家界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改,同时也因为迎接再评估工作没有做到位,比如,市博物馆的建设滞后;有的景点未设置标识、解说牌;有的景点标识、解说牌没有更新;导游对地质科普知识的解释不规范等。
整改:催生动力
对于张家界被“黄牌”警告的消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方世明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地质公园被亮黄牌的现象不是首次,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前就被亮过“黄牌”,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整改后取消了“黄牌”,国外爱尔兰科佩海岸世界地质公园也曾经因为没有明确的边界而被建议整改。
方世明说:“科普活动作为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的三大目的之一,目前很多地质公园在这方面都做得不足。‘重申报、轻建设;重旅游、轻科普’是目前国内许多地质公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这次“黄牌”事件是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从不规范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助推器,可以让国内的地质公园很好地认识到科普活动开展和相关设施建设是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不能仅仅围绕旅游开发而开展工作。
向良群则对记者表示:“对这次‘黄牌’,有人可能不服,但我们希望化委屈为动力。”他向记者列举了张家界接下来将做的工作:对公园内现有的石材标牌加上胶印logo,对木材标牌全部加上木材logo;按照要求重新设计施工完善新建的地质考察线;编两本中英文卡通地质公园科普教材并发往学校、社区和景点;编印新的中英文地质公园导游图,建设中英文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网站;建立实习基地、科普基地等,组织科普活动;将地质公园科普内容作为导游地学地质知识培训的一项规定内容;严格控制黄龙洞游人数量,确保黄龙洞不再黑化,尽早做好黄龙洞与爱尔兰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质公园建立姊妹公园关系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展“张家界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研究,做好景区内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探索区域内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创造和生产体现张家界文化价值、提升生态和传统技术及激励经济活动的地方特色产品(食品、手工艺品等);在有影响的农家乐加挂公园扶持合作牌子,将景区补助政策文件落实情况收集整理;参加2013年9月在欧洲举办的欧洲地质公园会议和同期在韩国举办的亚太地质公园网络会议,加强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估局的沟通和联系。
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建国表示,此次“黄牌”警告表明了张家界在宣传科普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张家界将积极整改。
据悉,目前,张家界已初步拟定《关于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2014年接受再评估检查整改工程有关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张家界市政府决定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张家界市长赵小明任组长。
记者调查 有LOGO没“褪绿”
针对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部分问题,记者也进行了实地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张家界森林公园通往老磨湾广场的路上,随处可见标有世界地质公园logo的标识标牌;在老磨湾广场,有近10处世界地质公园logo的标牌;在通往金鞭溪的路口,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雕刻着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的中英文简介。
在黄龙洞了解“褪绿”现象时,黄龙洞的发现者——现任黄龙洞景区宣传干事的毛建初告诉记者:“从景区发现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发现黄龙洞有什么褪绿现象”。在黄龙洞内,毛建初指着一大片黑色的洞壁说:“这些地方在黄龙洞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通俗点讲,由于没有水源继续流经那些钟乳石,它们被‘渴’死了。地质专家曾经鉴定过,它的形成至少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戴上“金箍”就要承受“紧箍咒”
近日,当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国内三个“世界地质公园”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的消息传出后,公众对世界地质公园的热议如潮水般涌来。
景区大搞创建,争相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加冕“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人与动物’保护圈”等桂冠称号,在国内早已蔚然成风,其中,“世界地质公园”可能是仅次于“世界遗产”桂冠的热门之选,特别是河南云台山依凭“中国首个(其实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说而声名鹊起并成功挤入中国景区第一方阵之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初衷,“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于2000年开始推行。截止2012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有90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占有27个席位。
然而,景区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拿这些牌子、摘这些桂冠的初衷,是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初衷相一致?笔者以为,地方政府支持景区争取相当于国际机构认证的牌子,主要目的是为了品牌效应,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拉动旅游经济发展,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宗旨则主要在科普教育和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动机的错位,“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国际权威名号在中国“异化”严重,才导致了遭“黄牌警告”等事件的发生。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及景区看重这些牌子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拿到后却并不按标准要求来执行,脱离了原本设定的规则,势必面临“摘牌”的危险。
无论是国家地质公园,还是世界地质公园,都具有保护地质遗迹、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指出,世界地质公园可以发挥的作用包括向广大公众灌输地质科学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纵使知道宣传科普知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要身为景区的地质公园做公益并竭尽所能做好科普宣传却实难操作。
从需求层面来分析,目前对于大部分国内游客而言,他们对这方面既无消费需求,也无公益需求。就连很多博物馆都成了游客纳凉的地方,会有多少人对地质科普知识感兴趣呢?恐怕有导游乐意讲,游客也未必会愿意听。
既然很多景区达不到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要求,现阶段公众的需求也不是那么旺盛,那么此次国内三个世界地质公园被“黄牌警告”的消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因为一旦遭“红牌”被剔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单,将对景区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可谓得不偿失。
现实情况是,很多情况下,无论“世界遗产”也好,“世界地质公园”也罢,都不过是景区的营销噱头罢了,实际上所产生的旅游效应并非预想的那么好,老百姓对其的观赏兴趣也并没有那么大,这些所谓国际招牌的品牌效应也正在明显变小,但不问究竟,见“帽子”就戴、见招牌就抢的情形还很常见。例如,张家界其实就不一定非要戴“世界地质公园”这顶“帽子”,本身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更应该提高游客满意度,而有了“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头衔,就必须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如今却遭受“黄牌警告”,对其品牌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其如此,地方政府和景区在申报国际权威组织的有关项目之前,在拿牌子、“戴帽子”之前,就该看清很多漂亮的“帽子”其实都是“金箍”,因此必然伴随“紧箍咒”,就更应该想清楚自身的条件和初衷是否与国际名号招牌一致,须谨慎考量,而不能一味追风。(第一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