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精神”表述语解读
发布: 2010-11-27 12:35 | 编辑: 张家界旅游 | 来源: 张家界旅游网 | 查看: 2963次
“张家界精神”———登高致远 自强超越
西方学者宾格勒认为:“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所谓城市精神,就是一个城市为谋求自身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城市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传统以及市民素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气质等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人文底蕴、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度融合和凝炼;是城市面貌、社会风气、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它是城市之魂,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009年开展的“张家界精神”大讨论活动,得到了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视、热切关注和广泛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人民“知我张家界,爱我张家界,建我张家界”的热情。通过讨论投票、比较论证、深度研究、系统归纳、科学提炼,将“张家界精神”表述语确定为:登高致远,自强超越。
从“登高”诗说起
古往今来,我国诗人有登高赋诗的传统。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诗人们笔下,诞生了诸多登高题材的精品佳句,且多是山河在望、俯仰古今、吞吐日月的雄浑昂扬之作。以诗风沉雄壮郁的杜甫为例,即便是感慨家国不幸、身世飘零的那首《登高》诗,亦能吟哦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颇见气度和蕴含丰富哲理的千古名句。至于他登泰山的《望岳》一诗,更是居高临下,雄视大千。置身于“荡胸生层云”、“阴阳割昏晓”的山岳之巅,山临绝处我为峰,无限风光奔眼底,视野自然为之开阔,心胸自然为之开阔,即如孔子当年“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样,生出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逸兴。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一生中写过不少登高望远、气吞山河之作。一类是他实实在在身处高山之巅而遣兴抒怀;一类是在并没有具体的“登高”行为的背景下,却是凭借诗人的豪情逸思和瑰丽想象,神游万仞、心骛八方,同样写出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诗作。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一一成就了诗人毛泽东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气吞山河、总揽天下的诸多雄辞伟章!
——前者以他写于193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为例。用作者的话说,《念奴娇·昆仑》这首词,是率领红军长征途中“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时的感怀之作。作者曾在另外一首词中自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心境下,开篇果然出语惊人,君临天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在对昆仑的千秋功罪予以评说之后,便是巨人挥手式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想想看,该是何等的浪漫情怀、盖世气概!
写于1959年7月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品酩之际,我们仿佛出现诗人伫立、朗吟于庐山含鄱口之巅的场景。“冷眼向洋看世界”是登高望远,是虚写;“热风吹雨洒江天”是就地取景,是实写。登高壮观天地间,“云横九派”隐含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浪下三吴”则暗合了诗人的高情远致。
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诗人“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感怀之作。作者旧地重游,来到“高路入云端”、“险处不胜看”的昔日战场黄洋界,在赞美“到处莺歌燕舞”、“旧貌变新颜”的明丽新姿之后,下半阙凭高望远,因景生情,三十八年的战斗征程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面对神州大地上“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的壮丽图景,诗人逸兴遄飞,思绪如潮。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胜利和成功都属于胸怀凌云壮志又肯于攀登的人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后者如1936年2月作者写于陕北窑洞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是一幅何等雄浑、苍茫、磅礴的《江山万里图》!透过诗行,隐约可见诗人伫立在窑洞外的场坪上,极目云天,一颗心思早已穿过冰封雪飘的山塬沟峁,雄踞云空之上,俯瞰苍茫大地。类似这种超然物外的登高望远、高瞻远瞩,在他的诗作中比比皆是。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七律二首·送瘟神》),“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念奴娇·鸟儿问答》),等等,都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诗人置身于岁月和时代的峰峦之巅,所抒写的高屋建瓴、气吞山河之作。
以上援引的“登高”诗,给予我们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登高方能致远,致远必须登高。
“登高”释义与解读
“登”在这里的基本解释指登高,登攀,登临,等等。“高”在这里的基本解释指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的高峰,高空,高踞,居高临下,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等等。
“高”是张家界的地理和地域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地处湘鄂川黔边地的武陵山区,刚好位于共和国腹地的肚脐眼一带。而张家界刚好位于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区千山万壑,水急坡陡,路远林深,交通闭塞,与通都大邑相距甚远,兼以毒蛇猛兽、匪患兵灾,历朝历代原住民的生存环境十分艰辛。所以尽管它位处中华腹地,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岛。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无非是流放驩兜于崇山之类的高峻荒服。以后的岁月,也证明其扮演的不过是历史后院的角色,很长时期,这里的历史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紧邻张家界中心城区的天门山,海拔1518米,拔地而起,气象崔嵬,被誉为“武陵之魂”。从古人留下的“天门无锁白云封”这一浩叹中,我们就可以想象云遮雾罩、山岳阻隔的情景。一个“封”字,道出了此地的封闭、闭塞性特点。即以迟至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外界发现的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风光为例,它之所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人士“只缘身在此山中”,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外面的人则限于山重水复、道路阻隔而不曾涉足或者失之交臂使然。歌曲《美丽的张家界》结尾句“这里是山的王国,云的故乡”,以其准确和贴切而唤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崇山峻岭的生存环境,使得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团结互助、重情重义、质朴厚道、尚武崇文等诸多弥可珍贵的地域性格和民族美德。但也应该看到,其封闭性和闭塞性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思想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其中,包括因循守旧的惰性思维,抱残守缺的怀旧情结,“一等、二靠、三怨”的消极态度,占山为王式的小部落意识,近亲繁殖的人际关系,既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又甘为人后、夜郎自“小”的矛盾心理,等等。无数事实痛切地表明:封闭的心态不仅仅是贫穷与落后的结果,更是导致进一步贫困与落后的桎梏。起步晚不可怕,基础弱不可怕,贫穷不可怕,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安贫乐道的文化心态和闭关自守的思想束缚。
可见我们在立足张家界的同时,观念和视野则必须跳出张家界。强化“登高”意识则是观念和视野“跳出”张家界地域局限的必由之路。因为登高才有开阔的眼界,才有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气度,才有开放开明、包容天下的襟怀。可见“登高”的“高”,寓意时代的高度,视野的高度,观念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度;寓意志存高远——高起点、高规格、高速度、高水准、高目标,等等。我们所说的志存高远,“高”和“远”往往是相依相携,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登高方能致远,这是一条由无数实践验证了的真理。
“致远”释义与解读
“致”在这里的基本解释是致力,专心致志,达到,等等。“远”在这里的基本解释是距离长,与“近”相对的远方,远道,远程,远景,远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远见(远大的眼光),远虑,远谋,等等。
“致远”一词,出自刘安所著《淮南子·主术训》:“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经诸葛亮注入新的思想含义而引入《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诸葛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与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博大精深,其精髓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我们所说的“致远”的“远”,同样是寓意远大理想、远大志向、远大目标、远大前程、征途遥迢,等等。
众所周知,当今已进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就好比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道理一样,任何国家、地区和城市都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世界多极的格局和全球化经济大潮之中,不复再是孤立的存在。有名的“蝴蝶效应”之说,即东半球一只蝴蝶的扇动,有可能引发西半球一场巨大风暴的降临,从一个侧面形象地揭示出当今世界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普遍现象及其规律。所以,百舸争流,大浪淘沙,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谁如果还是固守农耕社会的那一套,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山中无老虎,猴子充霸王”,谁就注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和弃儿,终而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时代潮流所淘汰。
我们不妨以张家界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为例——
1978年旅游开发伊始、1988年因旅游立市的张家界,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艰苦努力下,这些年来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拥有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全国“5A”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六块金字招牌,已经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湖南旅游的龙头。面对日趋激烈的旅游竞争态势,张家界完全有资格参与到全球的竞争当中,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实现全面小康。因此,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大市的成功跨越,并马不停蹄地大步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之际,2006年市第五次党代会适时确立了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战略目标。并于2007年出台了《中共张家界市委、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决定》。该“决定”起草过程中,其指导思想就强调:起点要高,眼界要宽,坚持用国际眼光来审视、用国际标准来描绘、用国内外先进水平来打造旅游城市,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国际旅游精品建设。其中,全球竞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国际标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等词汇所折射出来的理念,究其实乃是“起点要高,眼界要宽”的具体指向,也是张家界精神之“登高致远”的具体体现。换言之,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既反映出张家界坚持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愿望,反映出张家界人面临压力的紧迫感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能动精神;又反映出张家界人顺应时代潮流、矢志挺立时代潮头的眼光和胆识。回过头来看,确立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这一战略目标,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想当然的空穴来风;而是高屋建瓴地运用科学发展理念审时度势、志存高远的产物。
“自强”释义与解读
“自强”一词,出自于《易经》。《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表达的是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信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张家界人应当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天体运行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外力,完全依靠自己,并且运行强健而永不停息,不啻是“自强不息”的最好诠释。
“自强”是张家界人的传统品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层峦叠嶂的山地环境,使得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张家界各族人民,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就好比长在岩峰上的武陵松,风化雨蚀,雷击冰摧,不论面临何种情形,武陵松都是自强不息:虬枝断了,可以再生;岩峰坍了,可以从坍了的地方再长;烈日暴晒,便把根须锲入岩层体内摄取润泽。在根本没有泥土的悬崖之巅、绝壁之隙能够扎下根来并长成一片风景,不啻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据明代万历版《慈利县志》记载,市域土家族旧时有一风习:男婴一生下地,做父亲的即按习俗称一砣与体重同样重量的毛铁,泡进药水里,三个月后,父亲就将这毛铁放到火里烧,开始给孩婴烫脚。孩童从学走路起,不穿鞋,走刺蓬,一直练到脚板如铁。其奋发踔厉、劲勇刚毅即可见一斑。
历史进入到21世纪,从几个疾病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的张家界少年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发扬光大:
——永定区大庸桥小学三年级学生龚林俊,六岁那年起靠拾破烂维持学习和一家人生活所需,并尽力为分别身患肝炎和尿毒症的父母治病。她用一双稚嫩的手,为多灾多难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出生于1989年的桑植女孩刘梅,4岁时不幸得了被医学界称为“四大隐形杀手”之一的I型糖尿病。在患病的10多个年头,死亡之神时时纠缠着她,从小学到初中,小刘梅先后107次昏倒在死亡边缘,107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她以超乎自己年龄的勇气,守护着一缕摇曳不已的生命烛光,以“一路有爱、一路有歌”的坚忍捍卫生命的尊严,活出了许多成年人都难有的生命质量。
——桑植四中学生陈三虎,2006年农历正月初六一场大火给他一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弟弟烧伤了,妹妹烧死了,母亲悲伤过度寻了短见。陈三虎强忍痛苦,一边照顾着烧伤的弟弟,一边艰难地求学。使人们看到了天崩地裂的灾难到来之际,生命迸发出来的意志和力量是如此的不可摧毁,灾难的底色上跃动的永远是生生不息。
至于人民群众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来就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20世纪九十年代,慈利县战马村在绝壁上开凿水渠的过程中,有两个村民献出了生命。出殡那天,全村人宣誓:一人倒下,众人跟上,水不进村,愧对英灵!两位死者的家人:老母、妻子和儿女,揩干眼泪又上了工地。桑植县官地坪镇有个叫猫儿塔的村民小组,从1981年起,炸岩壳,填天坑,手胼足胝往岩壳壳里抠土粒,一连18年挖山不止,终于造出109亩稻田。受猫儿塔精神的感召,官地坪镇几年时间造田4198亩。也就是这个官地坪镇的黄家台村,受猫儿塔精神的鼓舞,从很远的地方引水进村,沿途要打多处隧道,隧道施工的地段没有电,他们就点蜡烛施工,到隧道竣工,用了整整一手扶拖拉机蜡烛。类似这种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事例真是俯拾即是。
张家界人尤其需要弘扬“自强”精神
这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史,一个民族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必然会走向衰落。只有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才能保持昂扬的斗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张家界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和欠发达地区,要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尤其需要弘扬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才能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战胜困难,在参与国内外竞争和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自强首先必须自立。自立指的是能力自立和人格自立,自立是自强的基础。能力自立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据和基础,人格自立是一个人贯穿一生的立身处世原则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自尊。自立对一个人能否自强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才不会为他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如果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就谈不上自强不息,奉献他人。
自强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做一个自强者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且注意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自我实现的目标要与时代同步。心中有了大目标,有了自我实现的意识,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引导和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软弱、混乱而渺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众多神话传说,究其实乃是不折不挠、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的曲折反映。
自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自强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今天这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今天这个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自强总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要创新,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担当风险,这就要求自强者有过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毅力。因此,只有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张家界精神,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功面前不自傲,超越失败,超越成功,做事业的强者。
“超越”释义与解读
“超”在这里的基本解释是超出,越过,高出,超越,超遥,等等。如“挟泰山以超北海”中的“超”就是跨过的意思。“越”在这里的基本解释也是超出,越过。“超越”连在一起,大致有高远、高超,超过、胜过,跨过、越出,跳越、跳跃等含义。
“超越”一经提炼为一种精神,就应该包括“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这两个方面。“超越自己”意为不断认识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意为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在逆水行舟的道路上争为人先。
张家界人有着“争为人先”的优良传统。
关于“争为人先”,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不甘人后、敢为天下先,就是后来居上、不断超越自己并不断超越人家。它应该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自强不息、不甘平庸、发愤图强、敢于争先的奋斗精神;一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加压力、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张家界人有着“争为人先”的优良传统。1927年8月1日,追随贺龙在南昌城头打响震古铄今第一枪的队伍中,就有张家界的三千子弟兵;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就有张家界籍的陈能宽院士;张家界籍的著名经济学家卓炯,被理论界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张家界籍的著名地质学家田奇镌,是共和国地矿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等等。
张家界因旅游立市。我们不妨以张家界旅游开发建设所创造的一系列纪录为例:
——张家界旅游“试运行”始于1978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敢于冲破“左”的思想禁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新中国还没有旅游业这个行当,游山玩水一直是作为“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给予批判和否定的。在思想的牢笼尚未砸开、大量的情形仍是沿袭旧的轨迹运行的1978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曾经被称为“中国盲肠”、曾经以匪患和贫穷著称的地方,共和国成立后依然是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老、少、边、穷地区,能够开风气之先,竖旅游之旗,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凤阳小岗村冒着风险搞“包产到户”——小岗村刚好也是1978这一年。
——1982年,张家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987年开漂的茅岩河漂流,成为中国旅游第一漂;
——始于1991年的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森林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性节庆活动;
——1992年,张家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
——1996年上市的“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旅游第一股;
——2000年通过并于翌年起执行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
——2004年,张家界被列入全世界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
——生态是旅游城市的生命线。2004年起,张家界在全国地级市中最早启动生态市创建,并开全国风气之先,每年市人代会都安排向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安全是旅游城市的生命线。2009年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成为湖南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加上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人类首次驾机穿越自然山洞天门洞、土家风情园的木质结构吊脚楼“九重天”、百龙观光电梯,加上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户外观光索道——天门山索道,等等。它们从一个个侧面印证了“弄潮儿向潮头立”的张家界人,凭着敢为人先、争为人先的可贵精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脱颖而出,风骚独具领高标。
拥有世界一流山水的地方,理当孕育一流的山水精神;一流的山水精神,理当孕育敢为人先、争为人先的人文精神。“争为人先”意味着拒绝萎琐而锐意进取,拒绝慵懒而奋发向上,拒绝涣散而精诚团结,拒绝脆弱而果敢坚强,拒绝低迷而志存高远,拒绝平庸而大有作为。敢为人先、争为人先,究其实就是“超越”精神的生动体现。
“超越”是一种境界
超越是指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及时空的限制,与时俱进地正确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在正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后做出科学的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那些能够战胜自己、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超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超越”首先意味着“超越自己”,即不断认识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有的人生活在这世界上,连生存的目的是什么都感到迷惑,他们缺少自我挑战、自我突破的想法,总以为安于现状即是福。有的人害怕困难、害怕挫折,一不顺心就怨天尤人。有的人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的人小富则安,不思进取,半拉子“革命”,等等。要超越自我,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苦乐观,敢于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进而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要知道人生的道路从来就是崎岖不平,人生的旅程必然有着无数挫折。“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当你遇到困难时,无须自怨自艾,也无须别人“拉一把”才从泥淖中爬起来,重要的是要有挑战的心,自己救自己。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迈开步伐,再奔向前去。
“超越”同时意味着“超越他人”。当今世界,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是彼此关联的,有的相依相携,有的此消彼长,有的互惠共赢,有的和平共处,有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总之没有绝对孤立的个体。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意味着“超越”。大而言之,有竞争有超越才会有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具体到一个人、一个城市和地区,只有通过竞争与超越才能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我们张家界响亮地提出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领跑大湘西的目标,就是超越自我、同时超越他人的具体体现。
张家界人尤其需要弘扬“超越”精神
敢为人先、争为人先的张家界人,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张家界人,尤其需要弘扬“超越”精神。
比如“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本身就是“超越”精神的生动展示。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更需要全市上下始终保持一种“超越”意识和“自强超越”的竞技状态。如苏见信在《超越》一歌中所唱:“不介意前方会布满荆棘/因为我没可能放弃/想创造命运就放手去拼/我相信/我超越 因为敢飞/Love me 就不怕再有泪水/Follow me 绝不停歇/我会超越 因为敢追/宁愿流血不能后退/超越磨厚了信心 决定在这一击/先战胜你自己/穿过了雨滴 我看见那黎明/顶峰有我伫立。”试提炼其中的关键词汇:矢志超越,敢飞敢追,不介意前方会布满荆棘,宁愿流血不能后退,先战胜你自己,顶峰有我伫立,等等,究其实不啻是关于超越的一曲酣畅淋漓的心灵剖白,不啻是义无反顾地矢志超越的一份宣言。因此,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他人,始终瞄准最高目标,排除困难,抢抓机遇,致力推动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进程,乃是我们张家界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
结语
综上所述,“登高”方能“致远”,“致远”必须“登高”。“登高”和“致远”之间,是一种由此及彼、此因彼果、相依相携、相辅相成的能动关系。只有具备了“登高致远”的自觉意识,才能高瞻远瞩,俯瞰大千,胸怀廓大,风云在握;才能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突破和发展;才能富于包容和开放;才能胸怀远大理想,践行奋斗目标,成就事业抱负。“登高致远”意即志存高远。志存高远者必是自强不息者,志存高远又自强不息,就必然在瞄准最高目标、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和不断超越他人。因此,“超越”则是登高致远、自强不息的必然选择。可见“登高致远,自强超越”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它们相辅相成,相依相携,彼此影响与作用而构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以“登高致远,自强超越”作为表述语的张家界精神,它们源于张家界本土的历史人文传统,是市民素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气质等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人文底蕴、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度融合和凝炼,是城市面貌、社会风气、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人文底蕴、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度融合和凝炼,是城市面貌、社会风气、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最大程度地反映和体现了全市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因此,一旦在全市上下形成弘扬和实践“张家界精神”的生动局面,必会发挥其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而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