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力量力推张家界
发布: 2010-6-01 14:15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张家界旅游 | 查看: 2886次
孙建华 永恒的艺术是乡愁
一张照片的宣传效应有多大,就得看它的传播范围有多广。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中小学生的课本无疑是中国发行量和覆盖面最广的图书,而这其中的照片将是全中国人最为熟知的画面。而张家界土生土长的视觉艺术家孙建华的张家界风光照片,于2001、2002、2003年三次选定为全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用图,让数亿中国的学龄期儿童认知了在祖国的山河中有张家界这一片秀美景致。
孙建华的作品不止一次被全国性出版物采用。2004年第六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选择了孙建华的摄影作品《雾里的张家界》。有一位编辑在看到这幅作品时脱口而出:“天哪,真美!宁静、清幽、如烟如梦、如诗如画……”
有人说孙建华先生是一位专注于自然风光的摄影师,而真正接触过孙建华先生的朋友除了被他摄影技巧所震撼外,还会被他深厚的绘画功底所折服,更会对他刻骨铭心的爱乡情感产生敬意。
翻开孙建华的艺术简历,他从绘画进入摄影,又从摄影走到文化和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障碍,自由穿梭于各种表现形式和观念之间——从工艺设计到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从摄影到摄像、编导,从写意水墨、水彩到写实油画、水彩再到写实,无论如何变幻,那浓浓的乡愁永远是他创作的最高主题。
1994年孙建华被评为湖南省十佳青年画家。此后又被评为中国国家高级美术师。他有数千幅次摄影、美术作品被《世界美术作品选集》、《水彩艺术》、《求是》、《中国摄影》、《中国旅游》、《中国国家地理》等书刊上发表,五幅作品入选《世界遗产》而被法国卢浮宫、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图书馆永久收藏。
孙建华的艺术作品中70%都与家乡张家界有关,而这个星球上很多人对张家界的认知就是从孙建华的艺术作品开始的。
邓道理 宣传家乡的硬道理
在核心景区武陵源活跃着这样一个本土人物,他不是大官,也不是大款,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宣传张家界、歌颂张家界。他就是张家界市颇具知名度的“土记者”邓道理。
2009年12月29日下午2点左右,邓道理的QQ号闪动,一个朋友发过来一张电影海报,海报上有导演詹姆士·卡梅隆北京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来自黄山的悬浮山——哈利路亚山。
“这绝对是我们张家界的山峰!”邓道理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39岁的邓道理出生在张家界,“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张家界的一草一木我都了如指掌,并且热爱它。”邓道理打开电脑里的电子相册,很快锁定了乾坤柱。
明明是张家界的山却被远嫁黄山,邓道理决定要还自己的家乡一个公道。2010年1月4日,邓道理在网络上发出“悬赏书”:只要有人在张家界以外的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找到第二座相同《阿凡达》“悬浮”的主山头,并经过权威部门鉴定属实,本人将随时支付10万人民币奖励。最后他在悬赏令上签名并摁上了自己的指印。很快数百家网站转载了他的帖子,网络上很快掀起一波关于哈利路亚山归属地的激烈争论。
悬赏一事热闹了几天,又逐渐消沉下去,没有了回音。1月9日,邓道理到北京出差,碰见了袁家界管委会主任宋志光,两个人自然聊到《阿凡达》,邓道理才知道,原来宋志光也在为借势宣传张家界做事情,他已经在乾坤柱旁立了个牌子——《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原型地。
在邓道理等一些人的努力下,两个月后,卡梅隆在参加美国NBC《今日》栏目采访时,首度公开承认《阿凡达》悬浮山原型在张家界。
“阿凡达事件”为张家界带来了人气。直到这一刻,当初很多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成功的营销战。
有人半开玩笑地试探邓道理,“如果你写稿子没有任何稿费报酬,你还会做‘土记者’吗?”。“肯定会!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家乡。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宣传我的家乡。我为我能够宣传、推介家乡的美丽而感到骄傲。”邓道理回答的态度很坚决也很简单。在他的心中,全力以赴,为家乡做宣传就是最硬的道理。
向佐绒 用歌声唱响张家界
说起桑植民歌,人们便会联想到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以一曲《马桑树儿搭灯台》让世界了解了桑植民歌。然而,早在1978年,生长在桑植民歌摇篮里的向佐绒,就在由中共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少数民族独唱、二重唱文艺汇演中,将桑植民歌搬上了国家大舞台。其中桑植民歌《冷水泡茶慢慢浓》、《叫我唱歌就唱歌》、《土家唱起跃进歌》、《三看郎》四首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面向全国播放,《冷水泡茶慢慢浓》还被拍摄为《民歌之声》电影新闻纪录片向全国放映。
有人说向佐绒一身都是歌。从九岁登台唱歌,到后来活跃在我市的文艺工作岗位上,通过一次次的对外接待来客,她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桑植民歌,深受客人和广大市民的喜爱。
自1995年以来,向佐绒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邹家华、董建华等及赞比亚总统奇卢巴,荷兰大使参事等国外友人演唱了许多首桑植民歌,获得高度评价。其后,又多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汇演与各类艺术节,将桑植民歌进一步地传遍中国大地。
从1996年开始,向佐绒每年都会亲自赴市旅游局,为张家界的导游上民歌课。现场教他们桑植民歌,在向佐绒的努力下,如今大部分张家界导游都能演唱几首桑植民歌,很多人在为团队解说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桑植民歌来展现张家界本土艺术的魅力。
2007年,桑植民歌被评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受桑植民歌滋养和恩惠的文艺工作者,向佐绒深感自己肩负着传唱桑植民歌并使其弘扬光大的责任。她不仅自己唱,还教会当地许多导游传唱桑植民歌。
同年,向佐绒自筹资金拍摄、录制、出版发行的《桑植民歌》姊妹花DVD光碟(22首)面向市场,获得良好反响。于是,她的歌声越传越远,便有了张家界“刘三姐”的誉称。
从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歌,到跨入音乐艺术殿堂,再到音乐艺术研究,向佐绒不仅是在传唱桑植民歌,更是在传扬桑植民歌,向世界发出邀请:来张家界,这里的风景与歌声一样美。
流云:留守故乡的一片云
“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片游踪不定四处漂泊的云;在浩瀚的蓝天自由地翱翔,却深情地把飘逸的云影投在脚下广袤的大地怀抱。”时值中年的市政协常委、市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秘书长流云常常以云自拟。而对于故乡张家界,流云不像一朵流动的云,而是一片留守的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摆书摊,到后来,他干脆自己编书宣传张家界风光。
黄石寨索道客运公司总经理张辅仁说:“流云像个农民一样勤劳、朴实;每一个张家界人,如果都像流云一样积极推销张家界,那就好了!”
1994年,为印刷张家界风光画册在北京奔波的流云拜访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并邀请他题写了“张家界”三个字并作为即将出版的画册的书名。现在,这三个字被刻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石碑上,供千万游人观赏。此后,他又相继拜访了冰心、杨沫、冯骥才、梁衡、刘晓庆等文化名人。用名人效应推销张家界,是流云的绝招!他的态度无疑是积极的,效果也十分显著的。
2002年,流云在市旅游局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担任负责人。为了提高广大导游员队伍整体素质,他策划首届“黄石寨索道杯”导游风采大奖赛暨张家界市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活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后,他又组织十位形象大使赴广东省广州、深圳、中山三地宣传促销。至此,“黄石寨索道杯”导游风采大赛已经走到了四届,为提升张家界形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于是,当年从广东来张家界旅游的客人人数不断攀升。而对于当时已经身为张家界市导游员协会秘书长的流云却似乎习惯了“文化使者” 这个职业,他除了干好份内工作外,还策划运作编印了《张家界旅游资讯》,五年来共免费向旅游市场投放了五十余万份。
有人写了书,自费出版了却卖不出去。而流云编著的《张家界旅游必读》等却成为旅游市场走俏的旅游读物,市区大小摊点书店均有销售,使中外游客从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不同涉旅人员之间信息互通,情感沟通。有人说,流云出书是为了赚钱,但实际上,他不过是个普通的文化商人。
天门山旅游投资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田辉林说:“流云不是一般的文化商人,他很受人欢迎。”
流云受欢迎不是一句客套话,他之所以受旅游企业的欢迎,是与他的策划能力分不开的。2003年,张家界江垭温泉度假村开业之际,他抓住时机地策划了一次“山水之约”旅游文学笔会活动,从而对江垭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张家界本土知名作家金克剑说:“流云深爱着我们家乡这片土地,说他是我们张家界旅游宣传方面一员干将,我认为是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