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土家大祭祖 民俗风情浓
发布: 2015-7-25 17:26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资讯网 | 查看: 2141次
传承
激扬的锣鼓响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7月21日,在2015张家界土家“六月六”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来自全市各地的多位演员带来的千人摆手舞和泼水龙等传统表演将现场“闹”除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市民和游客或者随着音乐一起跳摆手舞,或者以泼水的方式对身边的朋友们进行祝福,将开幕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突然,一条树枝扎成的龙在一位长者的带领下忽上忽下,不断的跳跃,伴着人们手上泼出的清水,一条“水龙”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观众面前。领头的长者是来自尹家溪木家岗村龙队的第三队传人——陈克松,陈老从10岁起就开始学习舞龙,到现在已经有了69个年头。“大家不在乎工资的多少,都很积极参加,我也觉得历史不能忘,我们晚辈要继承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有义务对它进行宣传。”龙队的第四代继承人田际孝告诉记者。他们的演出都是来源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舞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融合了新老文化做出的创新。
“龙”还未走远,一只“狮子”又舞了过来,一个小演员手托“龙珠”气宇轩昂地开始了戏“狮”,灵活的花样引得观众们连连叫好。小演员是年仅13岁的邹明义,已经参加了4届“六月六”土家族民俗文化节了,5岁就跟随爷爷学习舞狮。爷爷邹启仲说:“他自己要跟我学习的,他喜欢这个!”作为舞狮队队长,他已经是舞狮队的第五代传人了,现在因为年事已高便加入到了伴奏队伍中打大鼓,带动着每一次演出的节奏。他笑着说:“我会一直参加这样的文化活动的,直到我敲也敲不动了我就不搞了。”
年轻人有的干这一行已经很久,也有的学习刚不久;老年人有的带头提携,也有的重在参与。或许,这就是最好的传承。(王姣 罗心聆)
土家织锦惊艳民俗节
在土家“六月六”民俗文化节上,一个土家织锦的展位显得格外突出。来往游客纷纷驻足,对神秘的土家织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不大的展台上,分别陈列着披肩、荷包、围巾、拖鞋等织物。这些织物色彩多样、花纹繁复、极具民族特色。一旁的织布机前坐着位土家阿妹,正在现场展示土家织锦的形成过程。
据展台负责人杨女士介绍,织锦的工序繁琐而复杂,且全部为手工制造,所以工时颇长。像阿妹正在织就的预计2米长的锦缎,需耗费半个月的工时,售价达三千多元。杨女士接着为我们介绍了其它织锦产品,一个最普通的荷包也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织就,一双土家织锦的拖鞋则更需三天工时,足见每一件织锦产品都凝结着创造者的辛勤汗水。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它采用传统的木质腰机,“挑经过纬”和“反面挖花”纯手工工艺,达到纬花自由换色和锦面图纹变化的艺术效果。如今,随着张家界旅游业的兴起,土家织锦不仅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更是土家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受到中外广泛关注。
“这种织物非常有意思,以前很少见到。我对土家族文化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来自广东的游客罗先生说。他准备多带几件织品回去,让家人也见识见识这种古老的艺术。(万里晴)
土司宴的文化
民间有“不吃土司宴,未到张家界”之说。“六月六”这天,土家风情园的土司宴会厅里人声鼎沸。“上菜啦!”厨房里热火朝天,锅里热气腾腾煮着最后一锅汤,土家小哥穿着本民族特有的服装,单手托盘,在一桌桌客人之间穿梭,有条不紊,场面红红火火,热气腾腾,温馨如家。
土司宴,全席十八道,即六个冷碟、三个大件、四个点心。上菜的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六凉菜,接着上三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二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十八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
客人们有说有笑,吃的大汗淋漓。最让客人们感兴趣的还是土司宴中的“三下锅”,“三下锅”又称“合菜”,里面猪肉豆腐萝卜一锅炖,肉嫩汤鲜,肥而不腻,又嫩又滑,开胃解馋,还曾荣登“湖南14市州故乡菜之首”。宴会厅里客人嘴里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值!”
土司宴不仅仅味道鲜美,它所包含的土家族文化底蕴也很深刻。土司宴的每一道菜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最后一道“送客汤”,送客汤又叫做“清白汤”,及青菜煮糍粑,寓意清清白白。
中国人讲究吃,人的一辈子都离不开酸甜苦辣咸。土家族人民可以说早就懂得了这一点,他们用重视吃的方式招待客人,大家围在一起吃饭也借此机会交流了感情,和和睦睦,这是生活的智慧。(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