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之城,爱死八个人!
发布: 2014-10-31 12:54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425次
千秋秘境开新纪,十里花街焕盛观;
歌舞吹弹亲澧水,修持隐遁入崇山;
濠梁鱼我谁知乐,倾盖交游互尽欢;
世外难寻清净土,人间自有武陵源。
天造地设张家界,这正经有余的诗作算是对张家界这个国际旅游小城最好的诠释。
张家界市是在原大庸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旅游城市。这里曾是“古庸国”的故都,尧舜时代的“南蛮之地”,世界旅游第一人穆天子五次巡游的佳地,传说中西汉留侯张良在此隐居的地方,鬼谷子炼丹的仙界,还是屈原放逐沅澧的故地……太极图般的澧水河是这个城市最灵动的飘带,高开一门观天象的天门仙山是这个城市最好的LOGO,钩藏诸多历史事件的崇山是这个城市最迷幻的神坛。
回望历史,俯瞰当下,展望未来,张家界正在上演一出世界旅游文化名城的大戏,幕已展开,各色人儿正在第次出彩!作为这个城市的臣民,长期消耗着这方仙山神地的食粮,未做产粮食的正经劳动,是谓颓废。该施展了,于是我从“爱死八个人”的张家界城市干起吧,传递属于张家界的讯息,以让更多的人们来此度过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张家界时光,同时为该城留下更多的GDP。
注:“爱死八个人”是张家界俗语,意即:美丽极了! Very very very beautiful!
庸城文脉天下惊
子午开天,龙虎抱阙,两元互动,四鱼双旋,千溪注澧,连库留芳,四围仙境,十里花街,三面际江,不忘亦乐,七星卧斗,且住为佳。
放眼大庸老城,你会发现有一条发轫于子午台并依南门大街向南延伸而接引天门山的轴线,该线东西向贯穿全城。这便是古代大庸城市主轴——子午轴。该子午线处东经110°29′,与当今广为人知的“神奇的110°经线”相当接近!110°经线不仅是穿越我国国土(含海域)最长的线,且为中国划分东西部的分界线。
该线在北端通过包头(蒙语意为“有路的地方”),这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代所修建国道“子午道”的终点;中部则大致跨越咸阳,亦即子午道的起点;往南则与巫山走势重合,并在此形成雄奇的峡谷风光;该线全程贯穿武陵地区,穿天门、跨峰笋,最后滑过海南岛而止于我国最遥远的国土——曾母暗沙。如此一条神奇的大地文化轴线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且该线还与大庸老城的子午线高度重合!
明代初年所筑大庸古城现已被无趣的当代建筑埋没,但当我们一登上张家界城市所处的制高点——子午台(亦称福德山,海拔约800米),一条穿白羊、过南门、衔天门的中轴线赫然显现!两旁的回龙山、卧虎山由福德山发脉呈环抱状渐次落降而止于澧水。
大庸古城便背枕福德,龙虎相拥并遥瞻天门。这便是城市文脉的根本,也是古代大庸城天人关系的高度体现!从而构成张家界城市的风水文脉系统。
有道是,且把南蛮丢水中,却将文脉供高台。
张家界,“庸”非此城!
吊楼花桥映古城
这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当数吊脚楼、风雨桥和天街。
吊脚楼 是土家族最富特色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就其结构而言,各地的吊脚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风雨桥 又称“花桥”,是土家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这些桥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与此相类的雨街在土家地区也不罕见,土家地区多雨,故尔铺面挑檐深邃。来凤以南,多用双层挑枋,向外挑出两步架;咸丰一带,则发展了一种“板凳挑”,使挑出两步架的传力更为合理。挑檐深远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遮雨,对于商业建筑更是如此。风雨桥多为族类仪事之地,也作过往行人歇息之用。但,风雨桥决不仅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桥,它是土家民族追求现实的完美、追求灵魂的超越的象征。
天街或曰“坡子街”更是土家族丘陵地区的特产。其“顶峰”之作应该数武陵山石柱县的西界沱。那里一道山梁好似象鼻吸水,直冲江岸。从街面上望去,街道蜿蜒而上,升入云端。恩施咸丰马河坝,秀山石堤,都有街道沿坡面上。《施南府志》卷十七《艺文》,载明朝李谦然的《天桥﹒并序》,“冈豅横出跨溪头,底石中间巧引流,谷口藤枝迎旧客,洞门风磴讶新秋”写的正是天街风景。张家界与这些地方一脉相承,原来的南门口正是张家界本土作家米米七月的小手河之原型地,写的就是天街上的人与故事。
老的大庸,是上述这些建筑的大本营,现时的凤凰怎能比得上,但可惜的是时过境迁,张家界把自己最珍贵的建筑文化舍弃了。好在现时,闷人初醒,自期翼“昨日重现”,欲开启张家界传统建筑文化复活的大幕。
天门仙山开天境
天门仙山终年氤氲蒸腾,景象变幻莫测,时有团团云雾自洞中吐纳翻涌,时有道道霞光透天门洞而出,瑰丽神奇,宛如幻境,似蕴藏天地无穷玄机。地方史志曾记载:“玄古之时,有土人见霞光自云梦出,紫气腾绕,盈于洞开,溢于天合,以为祥瑞,肃而伏地以拜之”。自古以来,奇幻美丽的“天门吐雾”、“天门灵光”,被认为是天界祥瑞之象,名闻遐迩。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天门山,一直被当地人民奉为神山、圣山,更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这些美誉的由来,在当地人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中尽可以找到根源。在当地乃至整个湘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个传说,是“天门翻水”和“天门转向”之迷。“天门翻水”,是天门洞右侧绝壁之顶,会在旱季晴天忽泻洪水,而出水之处并无任何水源,本地人基本都多次目睹过这一奇特现象。更为神秘的说法是,出现翻水的年份总与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年份吻合。
“天门转向”在张家界也家喻户晓,七、八十年前,站在张家界市区河边的南码头,就可以清晰地看见雄奇壮观的天门洞,而今天,在原地只能举目见山不见洞了,欲观望这一胜景,要到四公里之外的大庸桥公园。还有很多关于天门山自然现象的神奇传说广泛流传,许多现象很难有科学的解释,这一切使得天门山更显神秘玄奇。
一城池独享天门,世界各地未有闻。
天国崇山蕴古韵
崇山传说是龙和麒麟的故乡,也是长江以南各少数民族的圣山和祖山。早在4300年前欢兜在崇山创立了原始主义“天国”。史诗中这样描写当时的崇山:“泉水潺潺,绿树茵茵;伸手可以揽月,张嘴可以咬星;驴马自由奔跑,男女歌舞不停。”从此欢兜成为南蛮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
为了纪念欢兜这个历史性人物,现时,澧水风貌带规划,拟在七星岛规划欢兜主题文化广场,以欢兜形象面向崇山,以星星与月亮的图形来形容当时“天国”的美好景象。欢兜雕像立于岛中央,月牙形的木质亲水平台将七星岛环抱,亲水平台两侧各有三头神态各异的麒麟雕塑。欢兜岛入口有一条龙形溪水,龙头与麒麟都面向崇山,都好似要回到4300年前的“天国”。
崇山四季变幻着美丽,而那些烟消的故事与传奇,还等待着你踏云踩雾去访寻。
悠悠澧水传灵性
澧水河仿若从天而降的一条绿丝带,飘落在张家界的城市里,飘落在张家界人的眼睛里,飘落在来张家界游客的心里头,飘落在我的血管里。
澧水河是张家界城市里一幅流动的画。使得这座不甚喧嚣的城市平添了更多的柔情。这种柔情来自于河水对树木的浇灌,对鸟儿的召唤,对空气的浸渍,对土地的润泽,对人们的坦荡,对社会的奉献。这奔涌的河水,传递着土家人的豪情,这清漾的河水,滋养着庸国质朴的人民。
澧水河是张家界人眼里一首飘逸的诗。张家界人对澧水的绿有着最贴切的认识——那是注有原始元素的延延绵绵的森林树木孕育的绿,那是无数溪河级级水库段段水潭沉淀过的绿,那是环绕的青山映衬着的绿,那是爱河如爱生命的河岸人宠爱着的绿——绿得纯纯粹粹,绿得透透彻彻,绿得诗意盎然。
澧水河是游客心目中一场动人的歌舞。河水的自然流动,是天人合一创造的耀眼夺目;河两岸的点点遗迹,是张家界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河水养孕的幽幽森林,是人的伙伴动物的乐园水的情人,是奇峰三千之绝世美景的三亿八千万年的一抹飞目流盼。
澧水河,每天都是出彩的大戏!每刻传递着润泽万物的灵性。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
武陵山,迷倒一槽人;
张家界,爱死八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