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模式"看武陵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 2014-4-07 10:23 | 编辑: 张家界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54次
丽江市每年预算1000多万元用于民族文化专项保护,目前,该市已经建立了“和品证艺堂”、“三希堂东巴纸书”、“学光东巴文化传承院”等纳西文化传播点,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恢复重建了木府,建成东巴文化博物馆、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工程。另外,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了一批活态原生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保护人,举办了系列民族特色文化教学班和文化研讨会,鼓励民间组织和艺人挖掘抢救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谷,黄山、白沙、拉市乡村民俗文化体验项目等,形成了以生产、经营字画、民族工艺品的古城文化经营群体,充分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
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丽江古城是活态古城,是茶马古道重镇。该市科学制定了《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按照“修旧如旧、整旧如旧”的原则,斥资10多亿元拆除了与丽江古城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物,修复了6000多幢民居,改造了古城道路、供水、排污、电力、电信、照明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古城水系、道路、桥梁和民居建筑群,发展了特色购物、旅游客栈和特色酒吧等特色街区。同时,高起点策划开展了“丽江世界遗产宣传日”、“民间拍砖会”、“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班等大型活动,借助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加大国际宣传营销,打响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牌。
做大文化旅游产业。丽江市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与大企业联姻、与大导演联手、与高科技对接,做大做强了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文化演艺业,推出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大型演艺节目,即将建成集文化演艺、主题公园、生态水景、文化主题酒店于一体的旅游文化综合体项目《丽江千古情》。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引进昆明鼎业集团投资5亿元建成了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先后吸引60多个剧组拍摄了《一米阳光》、《铁血高原》、《木府风云》、《北京青年》、《新天龙八部》等影视作品,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是进一步提高了丽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彰显文化魅力,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详细规划研究,相应配套政策不完善,应聘请高水平专业规划制作团队对我区文化旅游资源深入调查研究,从历史渊源、文化寓意、科学价值、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组织修编《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武陵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重点、工作措施、扶持政策和重大项目,坚持突出重点、品牌引领、项目支撑和市场引导的原则,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此外,武陵源区要系统挖掘整合核心景区外围乡镇民族民俗、红色、历史、生态、宗教等文化资源,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对接。例如,在军地坪,可以建设民俗文化园,大力发展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娱乐休闲文化旅游产品,集中展示少数民族建筑、习俗、节庆、宗教、语言、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配以相应的实物展览、产品包装、图片解说,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彩的民族风情。在索溪镇、协合乡,可以发展以水果、蔬菜种植和大鲵、河蚌养殖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在中湖乡,依托清风峡、桃花溪等资源,可以发展登山、攀岩、探险等现代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在天子山镇,发展生态、疗养文化旅游产品,逐步打造多样化、差异化的张家界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武陵源区还要扶持魅力湘西提质升级,上市发展。要大力发展民俗工艺品加工业,融入文化创意理念,规避国内其它景区景点纪念品设计理念及风格,开发生产具有武陵源特色的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和民族服饰。借助《阿凡达》、《血色湘西》等优秀作品,引进外来资本、知名导演,打造几部经典电视剧或电影,探索发展影视制作业,搭建集创意、拍摄、生产、放映于一体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打造重大节庆活动品牌,按照定位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要求,打造高水准的中国国际森保节、中国国际乡村音乐周、民歌节、国际摄影展、自然遗产博览会等活动节庆品牌。打造传统节庆活动品牌,借助不同民族和村寨文化资源,走“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对口建立中湖、天子山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基地,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村落实行一对一帮扶,挖掘、整理土家族原生态民族文化,重点扶持2至3个发展前景较好的传统民族节庆,加大保护传承力度。打造特色街区品牌,依托溪布街现有资源,以武陵源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大力推进特色街区建设,严格实行功能分区,充分体现武陵源本土特色,建设集客栈、酒吧、旅游商品购物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张 莉(作者系武陵源区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