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演艺“精品”是这样铸成的
发布: 2012-5-27 23:04 | 编辑: 张家界旅游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153次
白天看风景,晚上看演艺。5月19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暨张家界旅游演艺品牌推介”新闻发布会在深圳文博会会展中心成功举行,多家媒体以“张家界演艺惊艳文博会”为关键词发出报道,盛赞张家界旅游演艺节目品质之“精”、气势之“宏”、目光之“远”。
从绚烂《张家界·魅力湘西》到梦幻《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从大气磅礴《武陵魂·梯玛神歌》到淡雅《烟雨张家界》……文博会掀开了张家界旅游演艺市场的帷幕,一幅幅色彩炽热、风格各异、新颖灵动的舞台画面扑面而来。
“民族风”与“山水景”-《追爱》追来八方关注张家界旅游演艺
就在张家界演艺惊艳深圳文博会之前, 2012年除夕之夜的央视春晚舞台上,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传播集团选送了一场别具意趣的民族歌舞节目,他们的精彩表演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拍手叫好。这就是,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湖南本土民族类原生态节目——《追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观看《追爱》演出后,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殷切期望。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传播集团对节目进行了提炼,并在央视龙年春晚上成功演出。
2月13日,李长春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衷心祝愿你们神歌远扬、魅力四射。”
2月1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宣传文化战线迅速转达长春同志的亲切关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长春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追爱》的成功,让张家界的旅游演艺文化迅速窜红网络,一些游客专程前往张家界观看《追爱》原版现场表演。仅仅在大年初一,《张家界·魅力湘西》剧场迎来了上千名游客。整个春节期间,该剧场每晚连演两场都是座无虚席。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先生说:“我就是冲着《追爱》这个节目来的!今年春晚有了《追爱》,就有了我们南方人的精彩!”来自台湾的倪女士说:“《追爱》这个节目太感人了!歌美,人也美!想不到中华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我坚持要带我的亲朋好友到大陆来!到湖南来!”来自美国肯塔基州的Stefani说:“听说来到湖南就一定要看这个节目,所以我就来了,演出真的非常非常棒!其中的《追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天哪!小伙子们的特技是怎么做到的?”
《追爱》还引发了媒体对张家界旅游演艺发展的思考,就像谜底一样,关于张家界旅游演艺如何成长壮大的长篇报道见诸各大报端。
有业内人士评价:旅游+演艺,融合了旅游风景的柔美与歌艺表演的刺激、兴奋,形成一种如梦似幻的唯美画面,给人无限遐想。
“演艺之都”梦,为什么会诞生在“张家界”-“契合了旅游市场对文化的追求”
《追爱》不仅将张家界元素首次推向央视前台,而且与及其代表的张家界旅游演艺节目一道,让张家界旅游展现出非比寻常的新境界。但有谁会知道,上世纪90年代,张家界演艺行业萌芽。忽略文化内涵,以“奇”、“险”吸引眼球是这一时期演艺行业的普遍特点,有人戏称这是民间杂技团般的低级运营模式。2000年,《张家界·魅力湘西》创始人杨吉红在一个仅能容纳200余人的小场子里创办了魅力湘西演艺机构。初期的魅力湘西,表演内容单一,甚至还走上过以泰国红艺人为表演核心的弯路,险些让节目中途夭折。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只有走复合型发展的道路,以文化为灵魂来打造,才能增添旅游产品的品位与内涵。”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在谈及张家界旅游发展经验时,多次强调文化对旅游的重要促进作用。
胡伯俊的这番话,有着深刻的市场考量。2004年,国内首部大型实景演出的发轫之作《印象·刘三姐》开演,大获好评。一时间,国内实景演出实现“井喷”。《印象·丽江》、《印象·西湖》、《梦萦周庄》等节目陆续上马。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时张家界的旅游演艺仍显得弱小与松散,缺少专业的运营模式与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精品节目。2006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张家界演艺行业开始谋求新的出路。他们开始立足本土,弘扬民族文化。首先行动的是《张家界·魅力湘西》制作组,他们充分挖掘“原生态”、“本土化”、“民族化”等特点。为把晚会节目做出原生态效果,演艺企业的创作人员在天子山录下了“土得掉渣”的民歌;在民间的丧事现场与孝家一道跪地哭丧录制《夜歌》;在黑夜的山林间录制鸟儿的鸣叫声。2008年夏天,《武陵魂·梯玛神歌》出现在宝峰湖山水舞台上。2009年,投资1.3亿元的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正式公演后产生轰动效应,当年就与《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两台大戏构成张家界旅游文化演艺市场三足鼎立之势。‘白天看山,晚上看戏’的全新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形成。到张家界的游客中,每四人就有1人看了《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每两人就有1人看了《张家界·魅力湘西》或《武陵魂·梯玛神歌》,张家界的旅游演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旅游文化演艺产业体系。在旅游文化演艺产业的强势发展势头下,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顺势提出了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目标。
“旅游演艺改变了张家界的旅游模式”-“演艺‘精品’让这个城市正越来越开放和自信!”
旅游演艺产业给张家界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游客在张家界的停留时间只有1.8天,通过旅游演艺行业带动,如今,游客在张家界停留的时间延长了一天,改变了游客在张家界的消费结构。原来张家界的旅游购物仅仅是卖珠宝、药材,现在张家界的旅游消费主要是以文化为主,卖文化演艺、文化产品,卖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
“繁荣”时期,张家界市目前共有8台演艺节目,总投资6.258亿元,总观众席1.1591万个,总演职人员1.1213万人。但“张家界需要这么多旅游演艺节目吗?”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张家界旅游演艺由此进入“战国时代”,一众节目在市场上厮杀不断。
市场占有率成为这几台节目成败的重要标尺。在张家界旅游演艺调查问卷中,在张家界旅游计划之中观看的演艺节目评选数据显示(多选题):《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分别占了52.78%和51.85%。《张家界·魅力湘西》凭借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行社的运作模式强势占领市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以其实景演出的独特优势站稳根基;《武陵魂·梯玛神歌》也因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在角力中分得一杯羹。而由南方歌舞团倾心打造的《西兰卡普》在仅试演一个月后就因市场反映平平而停演。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大手”调控之下,张家界的旅游演艺节目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精品节目得以脱颖而出。
2011年8月,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改文产办主任蒋祖烜带领省委思想文化建设专题调研组来到张家界,就张家界演艺业现象进行调研,提出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演艺品牌,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拓展本土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蒋祖烜认为,文化发达地区有一个有益经验,就是聚集资源树品牌,放大效应促发展。树立品牌是吸聚资金,增加效益,扩大影响,塑造形象,大力发展演艺业的有效途经。当前张家界的紧要工作就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演艺品牌。
2011年底,《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印象张家界》、《魅力张家界》四家本土演艺企业,联合组建了张家界魅力神歌演艺集团,原有4台演出节目只保留两台,即为室内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室外的《武陵魂·梯玛神歌》。同时,对两台节目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舞台艺术展现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张家界旅游演艺业开始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之路。
中共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余怀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道:“靠旅游延伸文化的外延,让文化充实旅游的内涵,促进张家界文化与旅游之间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使张家界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更加开放、自信!”(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