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本站公告] 张家界旅游资讯 | 省内旅游资讯 | 国内旅游资讯 | 国际旅游资讯 | 政策法规 | 地方工作

  你的位置:张家界旅游网 >>旅游资讯 >>国内旅游资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记者探访秭归 农民诗人细说文化传承困惑

发布: 2011-6-06 09:32 |  编辑: 张家界旅游 |   来源: 旅游门户 |  查看: 2297次

        通往秭归县的路上,屈原故里木架上挂满艾蒿。

  离开屈原庙前,农民诗人黄祥新焚香拜祭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作诗唱诗……秭归县乐平里,一个不足两百户居民的小山村,却至今保留着作诗的传统;骚坛诗社,一个创立于明末清初的诗歌创作团体,至今已经延续了300多年。2300多年前屈原在这里诞生,“楚辞”也从此遥遥与孔子编订的“诗三百”并立,奠定了中国传承两千多年的“诗骚”传统。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乐平里的骚坛诗社成员们怎样传承这个流传已久的赋诗传统,他们面临怎样的困惑?

  有了端午节,就有了吟诗传统

  秭归县城位于长江北岸,这个位于鄂西的小县城有许多代名词:屈原故里、龙舟之乡 、诗歌之乡…… 2300多年前 ,屈原就是诞生在秭归县一个叫乐平里的小村庄里。“从有了端午节开始,乐平里的村民们就养成了吟诗唱诗的传统。”秭归县城的乔遗志说,千百年来,在乐平里不光男人作诗,老人作诗,妇女、娃娃都能随口出诗。

  乔遗志是典型的鄂西汉子,五短身材、肤色黝黑,一口浓重的远安方言,提到诗歌 ,眼睛好像也分外添了光彩。“我的爷爷、外公作诗都好厉害的。”他追加了一句,但没忘了强调,他从来没有写过诗。

  这个不足39万人的小县城依山而建,因为诗风盛行,诗歌成了秭归县的一张名片。“九歌”“橘颂”“涉江”“天问”“惜诵”,这些写进文学史的屈原名篇,现在成了秭归县一个个诗社的名字。

  所有的诗社中,骚坛诗社最为有名。“明末清初骚坛诗社就成立了,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了。”乔遗志说,这是个民间的诗歌社团,素有“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的美誉,从在当地的影响乃至历史渊源来看,上面提到的诗社都算是骚坛诗社的“子社”。之所以要在诗社的前面加上“农民”两个字,因为诗社的成员全部是农民,忙的时候农民们耕田犁地,闲下来就写诗作文。

  诗社社长“流落”宜昌

  提起骚坛诗社,黄琼的名字在交谈中被一再提到。他是乐平里的农民,是骚坛诗社的第三任社长。可能是因为对诗歌长久以来的崇拜,秭归人在提到诗社社长的名字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掺杂进一份崇敬的语气。身为骚坛诗社的社长,今年43岁的黄琼在不少熟悉骚坛诗社的秭归人眼里,很有点“文坛领袖”的味道。

  “5日下午,会有一个‘屈原故里端午诗会’活动,到时候各个诗社的会员、诗歌学会的领导、诗歌大赛获奖诗人都会来参加。”3日下午 ,秭归县委宣传文化部门的郑家裕说,“但骚坛诗社的社长黄琼,不会参加今年的端午诗会活动了”。

  “4日是我第一天上班,不好请假,更多的精力不得不放在这上面。”3日晚上6时许,几经辗转终于拨通黄琼的电话,黄琼无奈地告诉记者他正在宜昌。4日是他新工作的第一天,新的工作是镀锌。“就是给工艺品镀上一层锌。”可能听出了记者话音里的疑惑,黄琼补充说。

  对于不能准时出席家乡秭归举办的端午节诗会,黄琼的口气里难以掩饰住一份遗憾 。“可新找到的这份工作对员工要求蛮挑剔的,我能进入面试名单就非常荣幸了,担心请假出席诗会会丢掉工作。”黄琼说。这位骚坛诗社的社长,对新找到的工作既有向往,也有担心。但有一点渐渐明确 ,等两个月的试用期一过,适应新工作的他将会放下锄头,拿起镀锌的器械,开始在镀锌的车间忙碌。曾经写过诗的手,到宜昌后还能不能腾出时间进行创作,黄琼已经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

  诗歌并不是奢侈品

  黄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去往黄琼故乡乐平里的途中,这个鄂西汉子的印象渐渐浮起,成形。“他的诗写得不好,就是在生活里写着玩。”年已78岁的黄琼的母亲说。而黄世騿老人,黄琼的父亲,年已80岁高龄。因为听力不好,一直安静地坐在竹椅上,手里揽着刚满一周岁的孙子。“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 ,诗经和楚辞都是非常了不得的啊!”在听老伴儿介绍坐在面前的是来自山东的朋友时,黄世騿老人突然大声说。

  诗歌在这个家庭中不是奢侈品。“当地的生活都是用诗来表达,像是村里有人结婚,端午节 、中秋节亲人聚会,都会作诗或者唱诗。”黄琼的爱人向红兰说,两位老人的身上其实也一直继承着写诗的习惯,几千年的习惯,想扔下都难。

  3日夜里,秭归县普降中雨,端午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了。黄祥新赤着脚,随随便便地穿着一双沾满泥巴的拖鞋,站在了记者的面前 。他今年65岁,2004年刚加入了骚坛诗社,目前是骚坛诗社的成员之一。

  “就是喜欢这个,退休后没事就跟着诗社的成员学写诗。”黄祥新说,也写了不少,但他从小没怎么读书,对自己写的诗并不满意。“能写好诗的老人非常受尊重,村里有大事经常会邀请他们去现场作诗的。”黄祥新说,写出的诗不仅是念,有些诗还可以直接去唱。“我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只是用精神在做这东西,而不是在用实力去做。”采访结束时,黄琼说,似乎想用这句话来剥去外人眼里强加到自己身上的光环。

  诗歌传统断层隐忧

  “现在的诗歌,写的多,读的少,懂得欣赏的更少。”黄琼说,诗歌很难为大家喜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诗歌创作的参与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了。不难听出,对于秭归县传承几百年的诗歌传统 ,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断层”的担忧。

  “现在乐平里的老年诗人一共有18个,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在搞这个了。”黄祥新说,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河南,一个女儿现住在秭归茅坪,都早已经搬离了乐平里。

  从高处往下看,乐平里处在层层山峦的环抱当中,这个山村尽管是当地的城市名片,但因为交通不便还没有开设旅游线路,所以在年轻人的眼里,封闭是明摆着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几个也没有喜欢这个的。”黄祥新说,这个小山村一共有172户人家,600多口人;村里唯一的小学是屈原小学,一共有两百多个孩子。

  “诗社不是我的,但是当地非常宝贵的东西,是属于秭归的、全国的,因为屈原不只代表一个秭归,而是代表着全国。”黄琼说。

  采访手记---乐平里有人生活端午节俗就不会断

  中国的日历,翻到五月初五,情愿与否,我们都要面对屈原。两千多年前,诗人抱石赴水;两千多年来,荆楚旧地,对湘水的投祭,遂相沿成俗。

  到了乐平里,你会惊讶这里的居民,双脚沾满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是对屈原的掌故、对屈原作品的熟悉和喜爱程度,让人惊讶。屈原镇、屈原乡、屈原小学、屈原庙、九畹溪,村庄的一切事物的命名都和屈原有关,尽管山路陡峭难行,耳边听到这些名字时,提醒来这个村子里的人,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接近一个流了数千年的文化源头。

  细雨飒飒,纸灰化蝶的清明,乐平里人素衣祭祖;五月端午,却只属于屈原一人。《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比之《论语》《孟子》篇幅上要纤薄得多,感情上更脆弱得多,脆弱得以至于自沉汨罗江滨。但正是这位忧郁的孤独者给乐平里人提供了一个香草美人、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的世界。

  因为交通不便,旅行社视乐平里为畏途,乐平里也乐得始终保持着原生态的幽静。“我的家就在半山腰,就我和老伴儿住,三间大房子。”农民诗人黄祥新说,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他的房子半被云雾缠绕,半藏在橘树林中,家里还有几亩山地,种着红薯、水稻、苞米等,农闲的时候,他就写写诗,这是他的生活。

  来到乐平里,才猛然觉得以前的老师们说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谬论,从秭归无论是乘车还是乘船,山川流水暮阳层云细雨乃至奇珍异卉,这些在离骚中跳动的意象,原来在去往乐平里的途中一一可见,俯拾即是。离骚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诗篇。

  “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想走出去,但只要一到了端午节中秋节,在外面闯荡的儿子们、姑娘们都要赶回家,和老人一起过节。”乔遗志说,在这里,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贴对联,几千年来,乐平里的居民是把端午节当成春节一样过的。只要乐平里还有居民生活,端午节俗的文化传统就不会断绝。(文/图 特派记者 王爱科)

TAG: 秭归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评分:0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张家界三维地图
张家界-湖南张家界-张家界旅游-张家界景点-张家界酒店-张家界旅游线路-张家界旅游网-张家界旅游网-zhangjiajie
张家界市信息协会承办 张家界旅游网 shuire@gmail.com 邮编:427000
Copyright (C)2010-2024 www.cn-zhangjiajie.cn Build By ZJJY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张家界市高盛澧园给力大厦23B03 E-MAIL:shuire@gmail.com
本网站常年法律顾问: 0744-8362222 8298777 湘ICP备2024057124号-1

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1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