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园导游词
发布时间: 2010-2-16 12:08 | 作者: zhangjiajie | 该文章已被查看: 2693次
各位来宾: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历史名城芷江。在参观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园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芷江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秦时明月汉时关,芷江在西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就已经建县。当时设无阳县,隶属五陵郡。到了西晋太康年间,也就是公元280年到289年,更名为五阳县。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时期,即公元932年,芷江又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一懿州。北宋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芷江被称为卢阳县。清朝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卢阳县被改名为芷江县,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何被最终定名为芷江县,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其中有“沅有苣兮澧有兰”一句,而古书上说苣是一种香草,即白芷,亦作“芷”,因此称沅水为芷江。第二种说法认为沅水乃沅江之源头,因为沅水别称芷江,所以县名因此得来。1986年9月22日,芷江改称芷江侗族自治县,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4%,是我省主要的侗族聚居地之一。
各位朋友,现在来到了凯旋门外。矗立在大家面前的这座古朴典雅的石拱门,便是受降纪念馆的正门了,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建的。各位请看凯旋门镶嵌的红色V字,是英语中“VlCTORY(胜利)”的缩写,象征着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请大家走进凯旋门,一起来感受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吧!各位请看,前面这座牌坊就是驰名中外的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原坊建于1947年8月,但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6年10月,现在看到的这座受降坊是1985年9月重新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大家看到,受降纪念坊朝东修建,意味着日本是从东向我国投降。这座牌坊为四柱三拱门式建筑,保持了特有的民族建筑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它高8.5米,宽10.64米,厚1.1米,青砖砌就,水泥为底,镶嵌明山石,正面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何应钦、孙科、杨化育等人的题词、题额。大家请细看,这座纪念坊为一“血”字造形,这其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华民族取得全面胜利,是用3500万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告诫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二是“血”字形石坊作为一座警世碑,时时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请再往上看,大家不禁要问杨化育为何人,他所书写的“受降纪念坊”五字何以能和蒋介石的题额“震古烁今”并驾齐驱呢?这是因为芷江受降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世人瞩目,不仅当时国内各大报刊作为头条新闻报道,国民党中央政府还曾计划将贵州、四川、湖南毗邻的31个县或25个县划为和平省或芷江省。在计划中,和平省的省府定于芷江,并把省城建成占地70平方千米的受降城,在城中划地90亩建受降公园,总计拨款286亿法郎,由原湖南省主席王东原和芷江县县长杨化育负责实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拨专款未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强烈爱国心的杨化育先生毅然承当起修建受降纪念坊的重任,派人拆掉芷江城墙的砖头,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象征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辱取得巨大胜利的纪念碑。芷江人民为了让后人记住杨化育先生的不朽功勋,才特别将其所书大字与蒋介石题额并驾齐驱。
大家请看纪念坊后面,上面题额“万古流芳”四字,是由当时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所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流”字少了一点,可能各位会认为是别字或错字,实际上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四字书法为老颜体,这种字体显得特别苍劲有力,象征抗战胜利的丰功伟业。不过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说这是王东原故意写错的,寓意为希望中国从此不再遭受外患,流血少一点。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姑且不论,但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挚愿望!
在它的下面是“受降纪念坊记”216字铭文,阐述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背景。大家请看中联,这副题额为何应钦将军所题。何应钦于t945年8月19日来到芷江,他来的主要任务一是全权负责芷江受降,二是布置全国战区行政长官接受日本投降事宜。何应钦主持了芷江受降,感到是其平生最大的荣幸,写下了这副颇具文采的题联: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
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上联中的“富士”、“扶桑”指的是日本,它的意思是说不管日本军国主义如何骄横霸道,穷兵黩武,怎么叫嚣着三个月亡我中国,但芷江受降的事实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败在中国人民的脚下;下联的“铜柱记功”是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立下铜柱以纪念南征胜利,“燕然勒石”是指东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刻下石碑歌颂功德,意思是:窦宪、马援等前人创下的伟绩虽功不可没,但同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相比,大大逊色,芷江受降是中华民族史上抗击外辱最伟大的壮举。
各位团友,前面所看到的这座花坛,造型独特,主题还是纪念抗战胜利。大家请看V字上的“8”,一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二是代表8月芷江受降,而呈圆形的花坛意味着八年的抗战在这里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青松翠柏告慰着无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英灵们!漫步在青松翠柏间,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呢!
前面这栋黑色的平房就是芷江受降大院。它建于1938年,房屋每栋长44.1米,宽8.l米,总建筑面积为1071平方米,原来是美国空军第五大队第十四中队的俱乐部,当年的受降仪式就是在这个大院里举行的。整个大院呈品字形结构,中间是受降堂,右边则是原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左边是何应钦的办公室。
大家请看,大厅整个会场的布置一切如旧。1945年8月21日,中国政府在这间不足120平方米的小木房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本政府受降典礼。中堂壁上部对称悬挂着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两侧楹联为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横批是“天下为公”。在孙中山先生遗像下,贴的是“总理遗嘱”、“青年守则十二条”、“军人读训”。正对大家的是中方受降代表席,从右至左分别为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冷欣中将、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和美军作战部参谋长柏得诺准将。两旁的代表席分别为各个方面军的司令长官和行政院顾问团成员卢汉、王耀武、顾祝同、汤恩伯、杜聿明、廖耀湘、张雪中、吴奇伟。下方中间的为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右边为参谋桥岛芳雄中佐和译员中村辰男,左边为前川少佐,后面为中外记者席。后墙上挂的是中、美、英、苏四国国旗,下方的V字表示胜利。当时这张记者席桌上放了打字机、摄像机等供新闻记者使用。大家一定会问,何应钦为何没有出席受降仪式呢?原来日方投降首席代表今井武夫军衔仅为少将,而何为一级上将,考虑到军衔不对等和国家的声誉以及个人名誉,才决定由萧毅肃将军主持受降典礼,何应钦则在背后指挥整个受降事宜且命令今井武夫等一行八人赴南京复命。芷江受降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向我方献交侵华兵力分布图;二是日本投降代表收到了中方所给的中字一至四号关于日本投降具体事宜的详细规定,这无疑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三是确定了中方收回首都南京的时间表,可以说为最终的南京受降签字奠定了基础。这间屋子里陈列的桌椅等均属原物,刻有“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字样,均属国家一级文物。这里的6幅照片是当年受降主官萧毅肃将军的夫人毕文卿女士从台湾寄来的。
参观完受降大院,请大家前往参观抗战时期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芷江期间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何应钦是贵州兴义人,生于1890年,于1987年逝世,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26年回国,曾参加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历任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在1945年担任中国战区受降全权代表。1945年8月19日至9月8日,他在此处理中国战区受降事宜20天,签发了载有关于日本投降详细规定命令的备忘录24份,收受处理了蒋介石、冷欣及冈村宁次等人来往的电函40余份,布置和检查了全国15个受降区102处缴械点具体事务,确定了日军投降的各项具体条款,指挥调运兵员接收南京、上海、北平等日占城市。
在何应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保存有1945年9月4日在芷江各界庆祝胜利大会上鼓舞人心的演说词。在演讲中,他盛赞芷江受降名闻世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这里有何应钦工作的概况表和中国战区15个受降区受降主官分配表,供各位浏览。
下面请参观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4月迁来芷江,何应钦曾在这里多次主持召开中国陆军重大高级军事会议,并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同年8月,何在这里部署研究了中国战区芷江受降事宜。此外,这里还陈列有1945年8月15日蒋中正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向国内外发表的广播词和中华民国地图,房中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为原物。
各位团友,这是抗战胜利受降资料室。这里共有图片98幅,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受降纪念馆的发展历程,融纪实性、史料性和观赏性为一体。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馆名,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纪念馆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面积为1500平方米。整个纪念馆的基调为紫红色,四根深红色圆柱直冲馆顶,象征4万万中国同胞甘洒热血抗击日寇。中央大厅高l7米,顶天立地,恰似中流砥柱。楼上楼下展览共分“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三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共展出照片、图表、文电291幅,二战文物214件,还展出一大批抗战时期的旧武器,其中包括从日军手中缴获的轻机枪、三八式步枪、炸弹、钢盔、饭盒、旗子等。大家可以进入展厅细细观看,缅怀八年抗战的峥嵘岁月!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历史名城芷江。在参观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园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芷江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秦时明月汉时关,芷江在西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就已经建县。当时设无阳县,隶属五陵郡。到了西晋太康年间,也就是公元280年到289年,更名为五阳县。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时期,即公元932年,芷江又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一懿州。北宋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芷江被称为卢阳县。清朝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卢阳县被改名为芷江县,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何被最终定名为芷江县,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其中有“沅有苣兮澧有兰”一句,而古书上说苣是一种香草,即白芷,亦作“芷”,因此称沅水为芷江。第二种说法认为沅水乃沅江之源头,因为沅水别称芷江,所以县名因此得来。1986年9月22日,芷江改称芷江侗族自治县,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4%,是我省主要的侗族聚居地之一。
各位朋友,现在来到了凯旋门外。矗立在大家面前的这座古朴典雅的石拱门,便是受降纪念馆的正门了,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建的。各位请看凯旋门镶嵌的红色V字,是英语中“VlCTORY(胜利)”的缩写,象征着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请大家走进凯旋门,一起来感受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吧!各位请看,前面这座牌坊就是驰名中外的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原坊建于1947年8月,但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6年10月,现在看到的这座受降坊是1985年9月重新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大家看到,受降纪念坊朝东修建,意味着日本是从东向我国投降。这座牌坊为四柱三拱门式建筑,保持了特有的民族建筑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它高8.5米,宽10.64米,厚1.1米,青砖砌就,水泥为底,镶嵌明山石,正面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何应钦、孙科、杨化育等人的题词、题额。大家请细看,这座纪念坊为一“血”字造形,这其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华民族取得全面胜利,是用3500万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告诫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二是“血”字形石坊作为一座警世碑,时时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请再往上看,大家不禁要问杨化育为何人,他所书写的“受降纪念坊”五字何以能和蒋介石的题额“震古烁今”并驾齐驱呢?这是因为芷江受降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世人瞩目,不仅当时国内各大报刊作为头条新闻报道,国民党中央政府还曾计划将贵州、四川、湖南毗邻的31个县或25个县划为和平省或芷江省。在计划中,和平省的省府定于芷江,并把省城建成占地70平方千米的受降城,在城中划地90亩建受降公园,总计拨款286亿法郎,由原湖南省主席王东原和芷江县县长杨化育负责实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拨专款未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强烈爱国心的杨化育先生毅然承当起修建受降纪念坊的重任,派人拆掉芷江城墙的砖头,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象征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辱取得巨大胜利的纪念碑。芷江人民为了让后人记住杨化育先生的不朽功勋,才特别将其所书大字与蒋介石题额并驾齐驱。
大家请看纪念坊后面,上面题额“万古流芳”四字,是由当时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所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流”字少了一点,可能各位会认为是别字或错字,实际上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四字书法为老颜体,这种字体显得特别苍劲有力,象征抗战胜利的丰功伟业。不过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说这是王东原故意写错的,寓意为希望中国从此不再遭受外患,流血少一点。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姑且不论,但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挚愿望!
在它的下面是“受降纪念坊记”216字铭文,阐述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背景。大家请看中联,这副题额为何应钦将军所题。何应钦于t945年8月19日来到芷江,他来的主要任务一是全权负责芷江受降,二是布置全国战区行政长官接受日本投降事宜。何应钦主持了芷江受降,感到是其平生最大的荣幸,写下了这副颇具文采的题联: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
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上联中的“富士”、“扶桑”指的是日本,它的意思是说不管日本军国主义如何骄横霸道,穷兵黩武,怎么叫嚣着三个月亡我中国,但芷江受降的事实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败在中国人民的脚下;下联的“铜柱记功”是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立下铜柱以纪念南征胜利,“燕然勒石”是指东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刻下石碑歌颂功德,意思是:窦宪、马援等前人创下的伟绩虽功不可没,但同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相比,大大逊色,芷江受降是中华民族史上抗击外辱最伟大的壮举。
各位团友,前面所看到的这座花坛,造型独特,主题还是纪念抗战胜利。大家请看V字上的“8”,一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二是代表8月芷江受降,而呈圆形的花坛意味着八年的抗战在这里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青松翠柏告慰着无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英灵们!漫步在青松翠柏间,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呢!
前面这栋黑色的平房就是芷江受降大院。它建于1938年,房屋每栋长44.1米,宽8.l米,总建筑面积为1071平方米,原来是美国空军第五大队第十四中队的俱乐部,当年的受降仪式就是在这个大院里举行的。整个大院呈品字形结构,中间是受降堂,右边则是原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左边是何应钦的办公室。
大家请看,大厅整个会场的布置一切如旧。1945年8月21日,中国政府在这间不足120平方米的小木房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本政府受降典礼。中堂壁上部对称悬挂着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两侧楹联为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横批是“天下为公”。在孙中山先生遗像下,贴的是“总理遗嘱”、“青年守则十二条”、“军人读训”。正对大家的是中方受降代表席,从右至左分别为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冷欣中将、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和美军作战部参谋长柏得诺准将。两旁的代表席分别为各个方面军的司令长官和行政院顾问团成员卢汉、王耀武、顾祝同、汤恩伯、杜聿明、廖耀湘、张雪中、吴奇伟。下方中间的为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右边为参谋桥岛芳雄中佐和译员中村辰男,左边为前川少佐,后面为中外记者席。后墙上挂的是中、美、英、苏四国国旗,下方的V字表示胜利。当时这张记者席桌上放了打字机、摄像机等供新闻记者使用。大家一定会问,何应钦为何没有出席受降仪式呢?原来日方投降首席代表今井武夫军衔仅为少将,而何为一级上将,考虑到军衔不对等和国家的声誉以及个人名誉,才决定由萧毅肃将军主持受降典礼,何应钦则在背后指挥整个受降事宜且命令今井武夫等一行八人赴南京复命。芷江受降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向我方献交侵华兵力分布图;二是日本投降代表收到了中方所给的中字一至四号关于日本投降具体事宜的详细规定,这无疑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三是确定了中方收回首都南京的时间表,可以说为最终的南京受降签字奠定了基础。这间屋子里陈列的桌椅等均属原物,刻有“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字样,均属国家一级文物。这里的6幅照片是当年受降主官萧毅肃将军的夫人毕文卿女士从台湾寄来的。
参观完受降大院,请大家前往参观抗战时期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芷江期间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何应钦是贵州兴义人,生于1890年,于1987年逝世,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26年回国,曾参加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历任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在1945年担任中国战区受降全权代表。1945年8月19日至9月8日,他在此处理中国战区受降事宜20天,签发了载有关于日本投降详细规定命令的备忘录24份,收受处理了蒋介石、冷欣及冈村宁次等人来往的电函40余份,布置和检查了全国15个受降区102处缴械点具体事务,确定了日军投降的各项具体条款,指挥调运兵员接收南京、上海、北平等日占城市。
在何应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保存有1945年9月4日在芷江各界庆祝胜利大会上鼓舞人心的演说词。在演讲中,他盛赞芷江受降名闻世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这里有何应钦工作的概况表和中国战区15个受降区受降主官分配表,供各位浏览。
下面请参观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4月迁来芷江,何应钦曾在这里多次主持召开中国陆军重大高级军事会议,并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同年8月,何在这里部署研究了中国战区芷江受降事宜。此外,这里还陈列有1945年8月15日蒋中正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向国内外发表的广播词和中华民国地图,房中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为原物。
各位团友,这是抗战胜利受降资料室。这里共有图片98幅,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受降纪念馆的发展历程,融纪实性、史料性和观赏性为一体。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馆名,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纪念馆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面积为1500平方米。整个纪念馆的基调为紫红色,四根深红色圆柱直冲馆顶,象征4万万中国同胞甘洒热血抗击日寇。中央大厅高l7米,顶天立地,恰似中流砥柱。楼上楼下展览共分“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三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共展出照片、图表、文电291幅,二战文物214件,还展出一大批抗战时期的旧武器,其中包括从日军手中缴获的轻机枪、三八式步枪、炸弹、钢盔、饭盒、旗子等。大家可以进入展厅细细观看,缅怀八年抗战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