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鲜为人知张家界的“红军村”——邓界
发布时间: 2010-11-24 09:57 | 作者: zhangjiajie | 该文章已被查看: 2733次
马颈界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一条著名山脉。位于马颈界南麓的邓界村,向来有慈利县许家坊乡的“西藏”之称。许家坊是我的故乡,记得小时候,我曾无数次站在老家屋后的山岗上遥望过邓界村。我虽然没有走近过邓界,但是也从未听说过邓界是一个“红军村”。
前不久,我听说邓界村是一个“红军村”后,跟随去邓界村考察建设扶贫工作的市交通部门和许家坊人民政府几位负责人,带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踏访了邓界这个鲜为人知的“红军村”。
我们乘坐一辆越野车从许家坊乡的红坪村进入。红坪村路段全是水泥公路,我们坐在车上感觉到很平坦。可是,一进入邓界村境内,车只能在充满泥泞的羊肠般的盘山公路上小心翼翼地攀登。这种机耕道,除了我们乘坐的四轮驱动的越野车可以行驶外,那就是手扶拖拉机可以自由奔跑。车摇摇晃晃地爬了半个小时左右的坡,我们终于提心吊胆地来到了山岭之上,视野一下变得开阔了。由近及远,是层层的梯田和起伏的山峦,深秋的红叶点缀其间。最远处是一条高峻绵长的山脉,那就是马颈界。村落散布在山坡之上,丛林之间。我们没有过多地留恋田园风光,乘车继续前行,只是由爬坡改为下坡。路依然崎岖和险峻,我们坐在车上并不轻松,始终把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上。
在一个村落前,我们下了车,见到了邓界村的唐支书和几位德高望重的乡亲。唐支书为我们介绍了邓界村的基本情况。
邓界在解放前叫“定家界”,有安定家业之意,后来大概在当地方言中以讹传讹,把“定家界”叫成了“邓界”。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邓界是邓姓聚居的地方,其实邓界并无邓姓人家。邓界村共11个村民小组,245户745人,有320个劳动力,大部分为土家族。全村总面积7628亩,耕地面积823亩,其中水稻面积649亩,森林覆盖率为50%;主要物产为稻谷、玉米、红薯、油菜、黄豆和苎麻。邓界村目前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为1589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72岁的老村支书聂景德为我们讲述了邓界村被誉为“红军村”的来历——
1928年至1935年,慈利县境内先后创建了广福桥、官地坪、国太桥、溪口和三官司等五片革命根据地,全县37个乡镇中包括许家坊在内的20个乡镇的大部分区域都成为革命根据地。邓界村地处高山峻岭深锁的偏远山沟里,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当时邓界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都在生活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1934年,贺龙带领红军在桑植、永顺、大庸、慈利一带闹革命,所到之处实行土地改革。邓界的大多数青年为了图生存,纷纷去投奔红军,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据说,当时参加红军的邓界人达到100多人,现在有姓名可考的红军战士仍然有近60人。不过,这些邓界籍的红军战士在溪口棉花山,桑植陈家河、刘家坪和永顺塔卧的一系列战斗中牺牲了很多。等到后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邓界籍的红军战士就只剩下陈新武(亦写作陈兴吾)、赵长乐和王保生等寥寥几人了。新中国成立后,陈新武曾任辽宁省大连市军分区司令员;赵长乐曾任江西省九江市军分区司令员;王保生曾任陕西省某军分区司令员。
至今,邓界人说到陈新武,都尊称他为“陈师长”。1934年11月,陈新武和他两个哥哥陈金吾、陈青吾一起参加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1950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建设先锋”,并于1950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六军三师副师长兼九十六团团长,集体荣立过三等战功。1957年6月18日,他因战功卓著,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78年5月,陈新武病故于辽宁丹东,遗体安葬于烈士陵园;同年6月,他被中央军委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新武的儿子曾两次回到邓界。2009年秋天,他第二次回到邓界的时候,对邓界父老乡亲说:“我父亲一直眷恋着自己的故乡,他临终前曾留下遗嘱,要求我们做子女的要把他的骨灰运回邓界安葬。”由于邓界的交通条件差,车辆通行困难,陈新武的遗愿至今未能实现。
说到这里,聂景德老人声音哽咽,遗憾和惭愧之情溢于言表。不过,老人又说,邓界人一直以“红军村”为荣,继承和弘扬着红军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不向政府“伸手”。
与我们同行的许家坊乡人民政府乡长朱澧介绍说,邓界村的民风淳朴,邻里团结,民事纠纷少,村民有了矛盾从不出村,都是内部化解。邓界人劳动习惯好,尽管全村有270多人在外面打工,但是全村没有田地荒芜的现象。村里有许多农户,一家种了40多亩田地。他们认为,从前村里那些红军战士们之所以投身革命,目的就是要“打土豪,分田地”,现在党和政府把土地分到了农民手里,就应该万分珍惜!邓界村的党员素质在全乡是最高的,每次召开全乡党员大会,他们从不迟到,从不缺席。有了急难险重的任务,村里的党员总是模范带头,勇于冲在最前面。有一次,邓界村发生了火灾,为了不让大火烧过马颈界,威胁毗邻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安全,许多六、七十的老党员爬上了悬崖绝壁去扑火,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朱乡长激动地说,我们地方政府有些对不起邓界人,更对不起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邓界籍红军将士。现在的邓界人有“三苦”—— 一是苦于没水喝,二是苦于行路难,三是苦于用电难。邓界村虽然是高山有好水,但是由于没有建设引水设施,村民喝不到安全洁净的饮用水。去年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村民没水喝,乡政府只好每天派车送水,一个月下来光车费就花了1万多元。邓界村被一座大山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单元,因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修了两条进村的机耕道,现在已是破乱不堪,根本不适合车辆通行。邓界村的电力设施还是在上个世纪利用广播网络设施改造的,现在村民用电质量差,每家每户看电视都要配套一个大稳压器,每天晚上7点至9点的用电高峰期不能正常收看电视。此外,邓界村的通讯也成问题,座机电话用的是无线信号,信号质量差。有的村民家里买了电脑也不能上网,只能用来打字。
听了上述介绍,我们一行无不由衷地为邓界人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有些心痛。
之后,我们参观了陈新武的故居;走访了陈新武的侄子、红军陈金吾的后代陈松涛。陈松涛今年84岁,是一位老志愿军战士。他于1952年入朝参战,是三等甲级残废军人。他精神尚好,还为我们重温了他在705阵地英勇作战时光荣负伤的情景。
原路返回时,我们乘车行走在邓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心中充满力量,充满信心,不再因为崎岖的道路感到担惊受怕了。邓界无愧为孕育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最慈祥的保姆,我们默默祈愿拥有先忧后乐情怀的“红军村”——邓界村,能早日走进小康村之列!
附:邓界村1935年随贺龙参加红军人员名单
邓界组(1组):王德志、王从春、王从玉、王保生、王从卓、王从双、王商强;
大保组(2组):王德禹、王益民、王小初、王从云、王从真、王从举、王银吾、王二姑、王从世、王付禹;
中堂组(3组):王吉初、王从慈、王从坦、王周满、唐正云、王从夏、王本仁、王本宽、王伯召、王有章、王周木;
傈树包组(4组):聂景慈、王晋求、王从顾、王枝生;
彭家峪组(5组):赵长金、赵长乐、赵楠阶、赵吉阶、赵宏阶、赵祚早、赵长华;
朝天峪组(6组):唐海洲、唐耀洲、唐勋初、唐大雄;
赵家坡组(7组):陈兴吾(新武)、陈金吾、陈青吾、向吉祥、向祖宏、陈付属;
姚家峪组(8组):姚本善、姚本实、向明权、陈富喜、陈付六;
伍家坡组(9组):许小春、许龙远;
团结组(10组):赵小周。
老红军赵长乐口述
邓界籍教师赵琳记录
公元一九八0年古历九月初二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