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蚌壳花灯
发布时间: 2011-2-20 01:25 | 作者: zhangjiajie | 该文章已被查看: 3493次
永定花灯是张家界市永定城乡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歌舞,是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永定花灯的特点是演员少(一丑一旦),道具少(两把折扇、一支牧笛、一根马鞭),乐器少(大筒一把、鼓一面、大、小锣各一、钵两对),场地小(一方木桌);唱词源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婉转悠扬,既有江南丝竹婉约之韵,又不失土家峒蛮俚俗之音,“咦儿呀得喂”是每出花灯曲目必用之衬词;表演动作载歌载舞,粗狂中透出土家山寨的泥土芬芳;有广泛的群众性,每盘花灯演出时,围观群众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台上两人表演,台下数十人帮腔。
永定花灯源于何时?起于何地?至今尚无实据可考。但据清朝同治八年(1869)《续修永定县志》卷六《风俗志》载:“岁时初三日后,城乡盛鼓吹,扮鱼龙、狮子、花灯诸戏。而初九曰上久,十三曰上元,十五元宵尤盛”。由此可知,早在清朝同治之前,永定花灯即在张家界市区城乡盛行。
由于永定花灯是由一丑一旦各持一把折扇,按唱词叙述故事情节且歌且舞地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动作温文而雅,极少摸、爬、滚、打的激烈场面,故被人称之为“文花灯”。
传统的永定花灯有一套完整的出演程序,分为启灯、出行灯、上元灯、元宵灯、收灯共五个步骤。
永定花灯的特点是演员少(一丑一旦),道具少(两把折扇、一支牧笛、一根马鞭),乐器少(大筒一把、鼓一面、大、小锣各一、钵两对),场地小(一方木桌);唱词源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婉转悠扬,既有江南丝竹婉约之韵,又不失土家峒蛮俚俗之音,“咦儿呀得喂”是每出花灯曲目必用之衬词;表演动作载歌载舞,粗狂中透出土家山寨的泥土芬芳;有广泛的群众性,每盘花灯演出时,围观群众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台上两人表演,台下数十人帮腔。
永定花灯源于何时?起于何地?至今尚无实据可考。但据清朝同治八年(1869)《续修永定县志》卷六《风俗志》载:“岁时初三日后,城乡盛鼓吹,扮鱼龙、狮子、花灯诸戏。而初九曰上久,十三曰上元,十五元宵尤盛”。由此可知,早在清朝同治之前,永定花灯即在张家界市区城乡盛行。
由于永定花灯是由一丑一旦各持一把折扇,按唱词叙述故事情节且歌且舞地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动作温文而雅,极少摸、爬、滚、打的激烈场面,故被人称之为“文花灯”。
传统的永定花灯有一套完整的出演程序,分为启灯、出行灯、上元灯、元宵灯、收灯共五个步骤。